福建物构所等在精确铜簇分子电催化二氧化碳研究中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23-09-06 14:01:30 浏览:238次

       电催化CO2还原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可行策略之一。与简单的C1产物HCOOH和CO相比,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甲烷(CH4)和乙烯(C2H4)可作为潜在的可持续燃料,因而备受关注。目前,铜基材料被认为是催化CO2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的有效催化剂。然而,活性位点配位环境和组成的不明确以及原位重构,限制了铜基材料的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Cu纳米团簇(NCs)作为新兴的晶态纳米材料,其原子级精确的结构有助于在原子水平上揭示结构-性能关系,并可为设计高效的CO2电催化剂提供明确的指导。然而,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铜簇仅产简单的HCOOH和CO,而具有更高价值的CH4/C2H4的反应路径却被抑制。

为了实现将CO2RR的产物分布从HCOOH/CO转换为更高价值的CH4/C2H4,研究设计的催化剂应同时具有以下特性:高CO2活性能力;活性位点仅与CO2的C原子而不是O原子配位,使低受阻的O原子更易加氢形成*COOH而不是*OCHO,促进*CO的产生和HCOOH的抑制;催化剂与*CO之间的结合能强,使*CO能够进一步加氢和/或C-C偶联以产生碳氢化合物。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远标、曹荣,与山东大学教授孙頔合作,提出了通过打破Cu NCs中Cu位点配位对称性从而调节最高占据d轨道的策略,实现了对反应物和中间体的结合模式和结合能的可调控制,可将CO2RR产物从HCOOH/CO转换为更高价值的CH4/C2H4。该研究选用含S和N两种配位原子的配体2-巯基苯并咪唑(MBD)与Cu(CH3COO)2反应合成了稳定的六核铜簇Cu6(MBD)6。其中的Cu-S2N1活性位点与传统铜硫簇的Cu-S3位点相比,具有更低的对称性,这主要是由于S和N原子之间存在电负性(N为3.04,S为2.58)和原子尺寸(N为0.80 ,1.04  for S)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Cu6(MBD)6能选择性地将CO2还原为高附加值的碳氢化合物(CH4/C2H4),且碳氢化合物选择性在-1.4 V下达65.5%(42.5% CH4 和 23% C2H4),其部分电流密度可达工业级水平(-183.4 mA cm-2)。此外,在所有检测电位均不产生HCOOH。因此,Cu-S2N1位点的产物分布与Cu-S3位点的高HCOOH选择性不同。

DFT计算表明,具有更低对称性的Cu-S2N1活性位点可以调节Cu 3dx2-y2轨道为最高占据d轨道,使得CO2的C原子能与Cu-S2N1位点形成的特异性配位。这种结合模式可以显著降低*COOH(ΔG(*COOH))的形成能垒,利于*CO的形成并阻碍HCOOH途径。此外,Cu-S2N1位点可以稳定*CO,以便进一步加氢或C-C偶联以产生碳氢化合物。上述研究是第一个调节铜簇中Cu原子的配位模式以生成碳氢化合物的工作,为设计产高价值碳氢化合物的铜簇电催化剂提供了新方向。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近年来,该团队致力于设计多孔材料应用于CO2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消息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全国服务热线010-62579648

电话:010-62579648 邮箱:yuwenping666@163.com
注册地址:北京市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694室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13号中科科仪1号楼509室
实验基地:北京市房山区燕山东风街道岗北路2号院56号楼
北京中科纯金科技有限公司 © 2022-2023 京ICP备2022016013号-1

京公网11010802040045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