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所报道长循环高电压聚合物基固态锂金属电池

发布时间:2023-05-05 09:30:28 浏览:255次

   锂金属因具有高理论容量(~3860 mAh g-1)和低氧化还原电位(相对于标准氢电极为-3.04 V,是颇有前景的锂电池电极材料之一。然而,锂枝晶的生长将会顶穿隔膜,引起电池短路热失控甚至引燃电解液等,存在安全隐患。使用具有高机械强度的固态电解质代替电解液,可以有效阻止锂枝晶生长,从而提高锂金属电池(LMBs安全性。相比无机电解质较高的界面接触阻抗,聚合物电解质(SPEs与电极形成紧密的物理接触而备受关注。然而,用于导锂的含氧极性官能团容易被氧化,成为限制电化学稳定性的瓶颈。虽然通过开环聚合消除弱键、引入含氟官能团等策略可拓宽电化学窗口(ESW),但宽ESW难以直接转化为长循环LMBs的高截止电压。一方面,测试ESW的线性扫描伏安法使用的阻塞电极通常是平坦的不锈钢,与具有高表面积碳导电剂的实际电极相比,显示出较低的反应活性,易高估ESW另一方面,具有过渡金属的正极材料较强的催化活性,加剧氧化。目前,适用于截止电压为4.5V或更高的长循环LMBs的聚合物电解质有待证明。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应用多氟化交联剂来增强聚合物电解质的抗氧化性。交联网络有助于传递多氟化链段的吸电子效应,并具有普适性。进一步通过组分优化后基于多氟交联剂的聚合物电解质同时表现出宽ESW、高电导率和高机械强度。组装的Li||NCM523全电池在0.5C4.5 V的截止电压,获得了~164.19 mAh g-1的高放电比容量,并在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90%,是当前领域报道的最佳循环稳定性之一 

  相关研究成果以Polyfluorinated crosslinker-based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 for long-cycling 4.5 V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等的资助,并获得苏州纳米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Nano-X)的技术支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消息来源:中科院官网

全国服务热线010-62579648

电话:010-62579648 邮箱:yuwenping666@163.com
注册地址:北京市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694室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13号中科科仪1号楼509室
实验基地:北京市房山区燕山东风街道岗北路2号院56号楼
北京中科纯金科技有限公司 © 2022-2023 京ICP备2022016013号-1

京公网11010802040045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