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鱼类入侵的功能多样性机制

发布时间:2023-05-06 08:21:14 浏览:256次

       生物入侵与污染、栖息地破碎化、过度利用与气候变化等因素,是人类世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关键驱动。然而,某些非土著物种在新环境中得以生存,而某些则难以形成定居种,因此预测物种入侵潜力是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进化实验室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北美1800多个小流域的淡水鱼类群落开展研究,从功能性状的角度揭示了淡水鱼类入侵的生态学机制。研究表明,入侵物种不仅具备人为活动引入(休闲渔业或水产养殖)的特征,而且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性状,例如高繁殖力、长寿命和大个体等。此外,入侵成功的物种(非土著种)必须具有与本地群落相似的功能性状特征(环境适应性),且与土著物种的功能生态位不完全重叠(竞争逃逸),如图1、图2所示。 

  因此,从功能多样性角度来看,本地群落中的土著物种功能距离越远,则越易被入侵成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总体丧失的背景下,土著物种的灭绝(多重因素)可能会释放更多功能生态位,从而加剧生物入侵,进一步形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反馈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Species invasiveness and community invasibility of North American freshwater fish fauna revealed via trait-based analysi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消息来源:中科院官网

全国服务热线010-62579648

电话:010-62579648 邮箱:yuwenping666@163.com
注册地址:北京市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694室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13号中科科仪1号楼509室
实验基地:北京市房山区燕山东风街道岗北路2号院56号楼
北京中科纯金科技有限公司 © 2022-2023 京ICP备2022016013号-1

京公网11010802040045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