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所在抗性基因介导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结构多样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长生团队在抗性基因介导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结构多样化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揭示了糖苷酶KijX水解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Lobophorin(LOBs)中的糖基侧链,从而介导菌株对LOBs产生抗性的新机制,阐明了异源重组菌株中LOBs的结构多样化是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簇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抗生素耐药性和结构多样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A Widespread Glycosidase Confers Lobophorin Resistance and Host-Dependent Structural Diversity为题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抗生素耐药问题正在引发全球健康危机,普遍认为耐药性的产生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息息相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即使在人迹罕至的冻土和洞穴中发现的微生物中也存在抗生素抗性基因,表明环境微生物作为抗性基因的储存库,可能是临床耐药菌株中抗性因子的起源。这也提出了一个关于抗生素与其抗性基因演化过程中“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有趣问题:是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催生了抗性基因的进化,还是抗性基因本已古老存在,只是因抗生素的使用而加速了其发现过程?无论如何,从环境微生物中鉴别新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理解其生态功能,可以为抗生素的临床耐药性提供潜在的可控措施和解决方案。
LOBs属于螺环乙酰乙酸内酯类抗生素,研究人员前期从海洋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SCSIO 01127中分离到LOBs A/B,解析了LOBs生物合成中负责糖基化(LobG1、LobG2和LobG3)、糖甲基化(LobS1)和C-32羟化(LobP1)等后修饰酶的功能(图1)。但在近期研究中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与野生型菌株产物不同,异源重组菌株S. coelicolor M1154/pCSG5560(含有lob基因簇)中产生了一系列C-9位带单糖且C-32位为羟甲基的LOBs,而意外的是,虽然LobP1体外反应确证其负责C-9位带三糖或双糖的LOBs的C-32位甲基羟化,但LobP1却不能催化C-9位带有单糖的LOBs发生羟化(图1)。那么,异源重组菌株中这些C-9位带单糖且C-32位为羟甲基的LOBs是如何产生?
消息来源:中科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