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环境所在四醚膜脂温度定量重建方法方面取得进展2024/01/03生物标志物brGDGTs是由异养细菌合成的一类微生物四醚脂类化合物。它们分布广泛、不易降解,且其组成对环境温度非常敏感,因而是定量示踪过去陆地温度变化颇有潜力的工具。目前,brGDGTs被广泛应用于黄土、湖泊、泥炭和海洋等沉积环境的古温度重建工作,拓展了科学家对不同时间尺度陆地温度变化历史的认识。然而,一些与温度无关的参数,尤其是5-甲基brGDGTs与6-甲基brGDGTs相对比例的变化,可能会干扰brGDGTs对温度的定量响应,妨碍brGDGTs古温度计的应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极端气候事件及影查看详情
- 兰州化物所摩擦界面起电行为动态监测研究获进展2024/01/03固-液界面的摩擦起电行为是表界面的重要性质之一,与界面摩擦与润滑状态、双电层的形成、能量耗散过程等相关,但内在工作机制存在较多未解之谜。实现原位动态监测是揭示其界面起电行为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道爱团队,在固-液界面摩擦电机理与监测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该团队将高速摄像机和电学信号检测设备集成在一起(图1),实现了水滴的运动状态和摩擦起电行为的同步关联检测,原位动态地呈现了水滴在疏水表面完整运动过程(靠近、接触、铺展、反弹、离开)的...查看详情
- 科学家建立青藏高原新近纪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2024/01/02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作为证明青藏高原隆升历程和幅度的重要证据之一,三趾马(Hipparion)化石发现于西藏吉隆县沃马盆地和比如县布隆盆地的中新世地层。进入新世纪,根据在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的上新世地层中发现的披毛犀(Coelodontathibetana)、雪豹(Pantherablytheae)、北极狐(Vulpesqiuzhudingi)、盘羊(Protovishimalayensis)的祖先类型等化石,科学家提出了第四纪冰期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的“走出西查看详情
- 上海天文台在磁星观测研究领域取得进展2024/01/02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马望远镜团队发挥天马望远镜“一镜双频”的观测优势,通过分析天马望远镜在2019年1月开始对磁星XTEJ1810-197开展的跨度900余天的2.25/8.60GHz双频同时观测数据,发现该星在本次爆发以来的中间脉冲辐射(通常认为是来自另一个磁极的辐射);精确刻画出其平均脉冲轮廓随时间和频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系统分类;明确指出其在2020年6月15日从正常辐射状态变为“毛刺状”爆发辐射状态并一直保持至项目观测结束;以观测结果揭示了该磁查看详情
- 中国科大实现一氧化碳到乙酸的高效电化学转化2024/01/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敏锐课题组通过原位还原铜硝石,研制了一种具有高密度堆垛层错的衍生铜催化剂。堆垛层错作为结构缺陷使铜的d带中心上移,增加d电子向CO的2π*反键轨道的捐赠作用,从而加强*CO的吸附,提高*CO覆盖度。这种高*CO覆盖度促使反应通过*CO-COH→*C=C=O途径向乙酸转化(图1)。相关成果近日以GerhardtiteasaPrecursortoanEfficientCO-to-AcetateElectroreductionCatalyst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电催化查看详情
- 烟台海岸带所在新污染物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研究中获进展2024/01/02新污染物因危害大、不易治理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其中,抗生素和微塑料为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团队针对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在新污染物环境行为与生态环境危害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为新污染物治理打下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和《分析化学趋势》(TrACTrendsinAnalyticalChemistry)等上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