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在长白山地土壤碳库热稳定性维持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23-08-23 09:33:47 浏览:230次

       土壤碳库稳定性维持是目前土壤学研究的核心与难点。长期以来,惰性分子化学抗性与矿物选择性保护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碳库稳定性维持机制,但哪种机制更为重要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山地生态系统的植被与土壤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梯度变化,为揭示碳库稳定性维持机制、识别主要控制因素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物与环境学科组按照海拔梯度对长白山土壤、植被等开展了系统调查,基于热裂解-气质联机(Py-GC/MS)与热重分析(TGA)分析,揭示了长白山不同植被带土壤碳库稳定性维持机制。   

研究表明,长白山碳库组分以脂肪族、烷烃、烯烃和芳香族化合物为主,碳库热稳定性(TG50)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以锰为核心的矿物保护是长白山碳库稳定性维持的主要机制,其与土壤养分共同解释了热稳定性约73%的变异。尽管分子结构抗性单独对碳库热稳定性的解释率较低,但惰性分子丰度对土壤SOC含量及热稳定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木质素类与正构烷烃类贡献较高,表明其在维持碳库及其稳定性方面的作用依然重要。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Catena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消息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全国服务热线010-62579648

电话:010-62579648 邮箱:yuwenping666@163.com
注册地址:北京市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694室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13号中科科仪1号楼509室
实验基地:北京市房山区燕山东风街道岗北路2号院56号楼
北京中科纯金科技有限公司 © 2022-2023 京ICP备2022016013号-1

京公网11010802040045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