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密测量院实现人源细胞内的蛋白质结构及相互作用观测2023/04/14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李从刚团队以高灵敏的19F化学标记方法,结合电穿孔递送技术,实现了人源细胞内6-40kD的结构蛋白观测,其检测浓度低至1.0μM,接近了部分蛋白质的生理浓度。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Chem.Int.Ed.)上。活细胞核磁共振波谱可以提供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原子分辨水平的结构信息,是细胞内蛋白质研究的强有力工具。受制于核磁共振固有灵敏度低及细胞内谱线增宽造成的低分辨率,目前的方法仅用于几种丰度较高的小分子量蛋白质,对人源细胞中低丰查看详情
- 脑智卓越中心等在胶质细胞调控神经轴突再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2023/04/144月6日,《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Cell)在线发表题为《胶质细胞传递和腺苷信号通路促进神经损伤再生》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李毅团队与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教授相杨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以果蝇幼虫和小鼠作为研究的模型动物,发现了胶质细胞在神经轴突损伤后再生中发挥积极作用,揭示了胶质细胞通过释放腺苷递质(Adenosine,Ado)激活神经元的高频放电及下游Ca2+-Ras通路,进而促进轴突再生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进一步理解胶质-神经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新思查看详情
- 营养与健康所揭示胰腺祖细胞分化和增殖因子调控肝癌的新机制2023/04/14近日,《细胞报告》(Cell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谢东团队题为PPDPFsuppressesthedevelopment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throughTRIM21-mediatedubiquitinationofRIPK1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胰腺祖细胞分化和增殖因子(PPDPF)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HCC的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候选分子。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查看详情
- 北京基因组所开发新型高通量单细胞多组学技术2023/04/14单细胞测序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然而,由于缺乏高效的手段降低“假单细胞率”,主流微流控平台的单通道细胞通量通常在1万细胞以下,空载率达到90以上,且成本高昂,限制了对数百万个细胞或上千例样本的人群队列进行大规模研究。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蒋岚研究组基于组合标记技术路线改造优化主流微流控平台,开发了新型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FIPRESCI,使细胞通量比现有技术提高十倍以上,大幅降低成本。该成果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Biology)期查看详情
- 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附近的岩石圈变形和地震相关性研究获进展2023/04/14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副研究员张江阳、研究员张帆和孙珍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宏峰团队等,在马里亚纳海沟南部“挑战者深渊”附近的岩石圈变形和地震相关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构造物理》(Tectonophysics)上。俯冲带作为汇聚型板块边界,是大地震最活跃的区域。俯冲带地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上下板块之间的逆冲地震,另一类是发生在俯冲大洋板块内部,由岩石圈弯曲变形而引起的伸展型地震。由于板内地震深度较浅,容易引起查看详情
- 武汉病毒所在I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构建研究中取得进展2023/04/14近日,《中国病毒学》(VirologicaSinica)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I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构建研究中的最新成果(Construc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asynthesizedherpessimplexvirusH129-Syn-G2)。HSV-1H129株是一株具有独特顺向跨突触传播特性的I型单纯疱疹病毒临床分离株,作为载体在神经环路示踪领域等有着广泛应用。然而,传统分子生物学手段难以实现对HSV-1在全基因组水平的编辑,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研究团队以神经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