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高原所揭示牦牛远缘杂交后代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2023/04/18犏牛是牦牛(Bosgrunniens)和普通牛(Bostaurus)的杂交后代,兼具高寒极端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较好的产肉、奶等优良经济性状。雌性犏牛具有正常的生育能力,但雄性犏牛因生精阻滞而不完全育,是探究哺乳动物生殖隔离分子机制和物种形成的天然模型。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繁育与功能基因组学团队在牦牛生精细胞发育分析和牦牛基因组结构变异解析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细胞培养、减数分裂分析和蛋白组检测等试验,围绕精原细胞发育和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关键调控因子筛选和鉴定,获得了阶段性的重要进展。精原细胞来源查看详情
- 植物所在拟南芥种子休眠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2023/04/18种子休眠是指完整有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仍不能萌发的生物学特性,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是典型的多基因调控的复杂数量性状。目前已发现的种子休眠调控因子的作用机制中,基因转录调控起着关键作用,近来转录后调控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识,但具体的分子机制尚待深入研究。近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永秀团队发现拟南芥转录后调控的重要分子机器pre-mRNA3'末端加工复合体参与种子休眠调控。复合体成员FIP1【FactorInteractingwithPoly(A)polymerase1】正调控种子休眠,查看详情
- 合肥研究院在单颗粒纳米腔中最终近场增强极限探测方面获进展2023/04/18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杨良保课题组在单颗粒纳米腔中最终近场增强极限的探测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当期正封面,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Letters)上。杨良保团队致力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检测方法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由于SERS检测技术强烈依赖等离子体场强,在不断创新和发展SERS检测技术过程中,研究发现纳米尺度下的近场强度分布不均。在此研究基础上,该团队一直在追求使用相邻金属纳米间隙来实现更大的电磁增强以促进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然而,纳米间隙的查看详情
- 新疆理化所在聚簇触发磷光的非晶态铜基纳米颗粒检测TNT方面获进展2023/04/18铜基纳米颗粒(CuNPs)具有制备过程简单、原料易得、毒性低、可调谐的小尺寸、可定制的表面化学性质和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在能量转换、催化、生物医学等领域备受关注。特别地,发光效率高、荧光寿命长的CuNPs发光材料促进了光学传感器的发展。然而,对于晶态金属基纳米材料而言,因晶格结构的长程有序性,其反应活性位点较少,且由于其无法达到绝对零度导致存在的晶体缺陷会抑制光生电子转移。因此,探索CuNPs的新型微观结构是发光材料和光学检测的迫切需求。近年来,非晶态金属基纳米颗粒已被验证,其无序结构不仅可以在能量转..查看详情
- 中国科大在一氧化碳与水制备重质烯烃研究中取得进展2023/04/18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化学物理系教授曾杰研究团队利用氢缓释效应结合选择性萃取,实现了用一氧化碳和水直接制备重质烯烃。相关研究成果以Directsynthesisofextra-heavyolefinsfromcarbonmonoxideandwater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tions)上。氢气是化学品合成过程中重要的原料,如费托合成过程就利用氢气将一氧化碳还原为碳氢化合物。氢气分子小,易在反应器金属管路上活化,使得高压下氢气更易泄露,也易引查看详情
- 海洋所揭示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岩浆与构造演化历史2023/04/18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课题组主导的西南马里亚纳岛弧构造、形成时代和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基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火山岩和变质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对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在岩浆和构造演化方面的重要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深海研究》(Deep-SeaResearchPartI)上。洋底高原随着大洋板块运动至俯冲带时,或对俯冲带边界形态、岛弧构造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并引起大规模变质和岩浆活动。该团队通过“发现”号无人缆控潜水器在马里亚纳岛弧最南端的弧前区(图1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