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导体所在硅上In线的光致相变机理研究中获进展2023/04/19自20世纪初期,量子理论对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量子理论取得了成功,但由于缺乏非平衡量子系统的框架,其应用主要限于平衡系统。超短激光脉冲和自由电子加速器X射线的产生,推动了整个非平衡超快动力学领域的发展。超快现象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领域备受关注,例如光致相变、光诱导退磁、高能离子碰撞和分子化学反应等。非平衡超快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颇丰,已成为热点。然而,实验不能给出原子尺度的原子/分子位移,故关于激发态动力学的认知存在争议。为了探讨超快动力学现象,理论模拟至关重要。为推动超快领域的发展以...查看详情
- 地质地球所发现矿物促进的有机碳埋藏导致大气氧化2023/04/19由于藻类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氧气作为副产品产生并释放到大气中,导致大气氧含量的上升。然而,光合作用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氧气水平的增加。这是因为当藻类和植物死亡时,它们会被微生物吞噬,这是一个从大气中消耗氧气的过程。因此,大气中的氧含量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与死亡植物和藻类分解后损失的氧气之间的平衡。为了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更高,分解的过程必须被减缓或停止。这是通过所谓的矿物促进的有机碳保存来实现的,海洋中的矿物,特别是铁氧化物颗粒,与死去的藻类和植物结合,并抑制它们的腐烂和分解。总的结果是氧气...查看详情
- 研究发现二维有机框架薄膜体系中拓扑平带2023/04/19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李坊森联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潘明虎、美国犹他大学教授刘锋,利用真空互联的二维有机框架薄膜生长和原位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扫描隧道显微镜以及原位Raman光谱等分析表征技术,首次直接观测到二维有机分子氢键框架的非平庸拓扑平带,开启了实验研究二维拓扑量子物态的序幕。相关研究成果以GrowthofMesoscaleOrderedTwo-DimensionalHydrogen-BondOrganicFrameworkwiththeObservationofFlatBan查看详情
- 力学所提出微结构敏感的增材合金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扩展新理论2023/04/19增材制造金属作为新一代“高设计自由度”材料,虽具有传统铸轧工艺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其长期服役疲劳性能仍有不足。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和高铁等关键零件,在服役过程中承受107~1010及以上的循环载荷,材料微结构敏感性显著增强,实验寿命分散性大,传统基于疲劳极限(107)的疲劳强度与寿命设计理论不再适用。因此研究增材制造金属材料的超高周疲劳(VHCF)失效机理,建立量化内部缺陷和微结构的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扩展理论框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增材制造金属超高周疲劳裂纹通常萌生于查看详情
- 华南植物园揭示热带森林转变下功能碳库调控土壤有机碳来源机制2023/04/19植物(如木质素)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如氨基糖)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来源,由于微生物来源碳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不同来源组成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不稳定的颗粒有机碳和相对稳定的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两大主要功能碳库组分,其分布对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大量热带原始林被砍伐转变为人工林,造成大量碳损失,严重威胁热带雨林的土壤碳固持。前期研究发现植被恢复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固持和微生物来源碳的积累,但对恢复的逆向...查看详情
- 新疆生地所在荒漠优势灌木木质部结构性状的空间格局及其气候驱动因素研究中获进展2023/04/19植物水力性状(Planthydraulictrait)是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功能性状类型之一,可反映植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是全球变化对植被动态影响的良好预测因子。木质部作为维管植物的水分运输组织,其结构与水分运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着紧密联系。探究木质部结构性状及与之相关的功能性状随环境梯度的变异以及性状网络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剖析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生态适应策略。目前,我国有关植物功能性状的样带研究集中于中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区的森林样带,而有关西北荒漠区优势灌木木质部解剖结构性状的空间变异性及其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