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新型宽温区高温聚合物电解膜2023/10/19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研究部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共性核心技术研究组研究员王素力和孙公权团队,在高温聚合物电解质膜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工作研发出一类磷酸掺杂聚联苯基哌啶电解质膜,拓宽了高温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HT-PEMFC)的操作温度,为该类电池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HT-PEMFC因具有耐CO毒化能力强、水热管理简单等优势而备受关注。传统的磷酸掺杂聚苯并咪唑膜由于磷酸与聚苯并咪唑之间的结合能(约17kcal/mol)低,在低温、高湿环境下磷酸流失严重,致使该类电池工作温度限制在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前额叶-海马环路通过theta振荡支持时间序列信息的在线加工2023/10/1810月17日,《神经科学通报》(NeuroscienceBulletin)在线发表了题为ThetaOscillationsSupportPrefrontal-hippocampalInteractionsinSequentialWorkingMemor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叶铮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占世坤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通过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发现人脑前额叶-海马环路通过theta振荡支持时间序列信息的在线加工。 人们每天都要在线加工大量查看详情
- 早白垩世放射虫动物群研究获进展2023/10/18东冈瓦纳大陆主要由印度、南极洲、澳大利亚和其他一些微大陆组成,在中侏罗世与非洲大陆分离。早白垩世1.32亿年前,随着澳大利亚西北处新的洋中脊扩张,印度大陆从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向北漂移,在晚白垩世时期到达热带-亚热带区域(30°S-30°N),最终在新生代早期与欧亚大陆碰撞,这一过程直接影响全球古地理、古洋流、古生态和古气候。科学家将印度大陆北缘消失的岩石圈称为“大印度”。利用构造变形定量恢复的“大印度”,比基于板块回路重建的“大印查看详情
- 理化所金属配合物长余辉发光研究取得进展2023/10/18长余辉(LPL)材料因独特的光物理性质,在信息加密防伪、传感和生物成像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纯有机室温磷光是实现长余辉最有前途的策略之一,但因系间窜越速率小,通常导致发光效率低。金属配合物中重原子的引入,可以增加系间窜越速率,提高发光量子产率,但会缩短磷光寿命。因此,利用金属配合物来实现长余辉发光颇具挑战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合成中心研究员陈勇团队利用主客体策略将金I卡宾配合物(DPXZAu)掺杂到含硼氧杂环的主体分子(DOBA)中,获得了基于金I卡宾配合物的主客体查看详情
- 大连化物所实现木质素基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定向制备2023/10/18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以及副研究员张波团队,联合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蔡旭敏、天津大学教授黄跟平,发展了催化解聚木质素β-O-4模型化合物定向制备聚集诱导发光(AIE)分子的新路线。通过氮原子参与解聚木质素制备含氮芳香化合物是木质素高值化转化最直接的方法。AIE材料作为特殊的发光材料,因独特的发光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和光学诊疗等领域。木质素含有大量的芳香基团和共轭结构,具有制备生物基(BioAIE)材料的天然优势。然而,木质素复杂的结构和查看详情
- 华北平原地下水消耗热点区域识别研究获进展2023/10/18分析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特征,识别地下水消耗的热点区域,可为地下水分区管理、地下水压采效果评估等提供科学指导。华北平原是全球地下水剧烈消耗的典型区域之一。近年来,国家重视对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相继实施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一系列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地下水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亟需研究超采治理后地下水位的演化规律及地下水消耗的热点区域空间分布特征,支撑地下水超采治理和可持续管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沈彦军研究团队通过耦合趋势分析、突变分析与时间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