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光机所在大口径衍射透镜标定方面取得进展2023/10/13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针对大口径衍射透镜提出了一种单次曝光的干涉标定方法,为大口径衍射透镜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以Absolutemeasurementoffocusingpropertiesofalarge-aperturediffractivelens为题,发表在《光学快报》(OpticsLetters)上。相对于折反式聚焦透镜,衍射光学元件设计灵活、口径大、重量轻、适用于各个波段,且可实现复杂的光学功能,而光子筛和波带片是衍射透镜的典型代表。考查看详情
- 重庆研究院在推荐系统中用户评分行为建模与理解研究中获进展2023/10/13用户评分行为建模与理解是推荐系统研究的热点与重点。用户评分行为是复杂的心理学过程,受多个心理学因素的影响。建模与理解用户评分行为,对提升用户画像并指导推荐算法的设计与改进以及对互联网应用、数字经济等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大数据挖掘与应用中心,针对用户评分行为中的同化与对比心理学效应,直面该心理学效应机理难刻画、演化模式难揭示的难题,提出数学模型精准刻画该心理学效应并揭示演化模式的数学机理,指导推荐算查看详情
- 生物物理所揭示人脑中注意对神经活动共变性的调节机制2023/10/12大脑如何提升信息编码效率?近些年的研究表明,除了增强神经反应强度和稳定性,神经系统内提升编码效率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调节不同神经元之间的活动共变性。较多认知机制如注意机制,利用这条途径增强认知系统感知觉敏感度。人类视觉皮层是复杂的多级神经系统。注意是如何调节不同脑区内部的神经活动共变性以及调节信号是如何在脑区之间传递与协调?为回答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认知研究人员何生、张杰栋和江勇,通过7T超高场磁共振获取了人脑视觉皮层在不同注意状态下的高分辨率功能信...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亚洲高山区降水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动力机制2023/10/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团队,联合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揭示了引起1950年代以来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亚洲高山区夏季降水“双核型”变化以及未来喜马拉雅降水变化拐点的驱动因子和动力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10月11日,相关研究成果以PrecipitationregimechangesinHighMountainAsiadrivenbycleanerair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查看详情
- 导电软孔薄膜的取向与导电新机理调控研究获进展2023/10/12自从解锁了导电能力,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软孔晶体(SoftPorousCrystals,SPCs)在传感器和电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姚明水与日本京都大学教授SusumuKitagawa、助理教授Kenichi Otake合作,开发了能够可控制备导电SPCs薄膜晶畴与取向的方法,发现了非电荷转移型调控半导体导电率的新手段。该研究通过控制分子“站立”和“躺平”行为,并结合层层自组装喷雾法实现了导电SPCs薄膜相查看详情
- Kitaev材料量子自旋液体研究获进展2023/10/12量子自旋液体是一种特殊的量子物质形态。量子自旋液体的基本概念最早由P.W.Anderson于1973年提出。这种物质形态具有如下特点:降温至零温不会发生对称性自发破缺,即不存在长程序的有序结构;具有高纠缠度的量子态和新奇的任意子激发,在量子信息处理如拓扑量子计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与传统的对称破缺有序相不同,量子自旋液体具有拓扑序,其描述超越了传统的Landau范式。在AlexeiKitaev提出的六角晶格模型后,科学家在理论上确认了这种新颖量子物态存在的可能性。Kitaev自旋液体不仅仅存在于理论模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