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细胞电学特性流式分析方法及分析仪器研究取得进展2023/07/20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健康电子中心研究员黄成军、副研究员赵阳团队,在单细胞电学特性流式分析方法及高通量实时分析仪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单细胞电学特性生物传感与分析技术为单细胞生物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维度。该技术已被证明在全血分析、肿瘤细胞分型和免疫细胞状态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然而,现有的电学检测方法难以实现高通量实时性分析,限制了需要大量系统实验的单细胞电学特性研究的开展。 该团队提出了快速并行物理拟合求解器,仅需0.62毫秒即可在线求解出单个细胞膜比电容和细胞质电..查看详情
- 营养与健康所揭示间歇性蛋白限制可在大鼠模型上改善2型糖尿病2023/07/20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在《营养生物化学杂志》(TheJournalofNutritionalBiochemistr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ntermittentproteinrestrictionimprovesglucosehomeostasisinZuckerdiabeticfattyratsandsingle-cellsequencingrevealsdistinctchangesinβcells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间歇性蛋白限制可以保护糖尿病大鼠的胰岛并改善血糖稳态查看详情
- 研究发现富锰基NASICON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压滞后原因2023/07/19钠离子电池中的富锰基钠超离子导体(NASICON)型正极材料,因电压高、原材料丰富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而因充电/放电曲线存在明显的电压滞后,导致可逆容量较低,从而阻碍了其应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赵君梅联合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勇胜,从晶体结构上解释了富锰基NASICON型正极的电压滞后原因,并探索出克服这一现象的实用策略。7月13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能源》(NatureEnergy,DOI:10.1038/s41560-023-01301-z)上。正极材料不仅决定电池的能量密度,而且决定查看详情
- 上海药物所提出基于序列的药物设计新方法2023/07/19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一直是创新药物发现的主流方法,在针对具有明确靶标的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进步。这种方法一般涉及多个步骤的复杂流程,包括建立蛋白质的三维(3D)结构,识别潜在的配体结合位点,并通过虚拟筛选或全新设计发现活性化合物等。SBDD流程中的每个步骤都有局限性,如许多蛋白质没有高分辨率的结构。虽然近年来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如AlphaFold和RoseTTAFold有所突破,但并非所有预测的结构都适合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精确预测配体结合口袋颇具挑战性,原因在于查看详情
- 力学所提出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和引力波信号的共振探测高度可行方案2023/07/19基于现有地球轨道高精度星地/星间测距、测月系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引力波实验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引力波轨道共振效应,实现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引力波信号有效探测的高度可行方案。该方案整合现有测距、测月任务观测数据,在无需额外投入情况下推进了未来数年内uHz-mHz频段引力波观测的研究。近期投入应用后,即将并合的SDSSJ1430+2303双星系统,有望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孤立超大质量黑洞并合事件,在极端强场时空动力学、黑洞并合残余、暗物质本质等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中取得突破。 研究基于相对论天体查看详情
- 强发射线星系光谱研究取得进展2023/07/19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带领的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基于目前最大的绿豌豆(GreenPea,GP)星系光谱搜寻样本,在近1550例绿豌豆星系中发现了5例具有双峰窄线的特殊星系,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类特殊天体可能起源于活动星系核(ActiveGalacticNuclei,AGN)的合并。这一成果有望揭示绿豌豆星系这一类特殊星系中的大质量星系和超大质量黑洞的联合演化特征。7月19日,相关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