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先进院发展出可容错编码的序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2023/03/213月1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戴磊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基于成像的空间微生物组最新研究成果(SpatialprofilingofmicrobialcommunitiesbysequentialFISHwitherror-robustencoding)。该团队发展了一种可容错编码的序贯荧光原位杂交(SEER-FISH)技术,用于解析复杂微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该方法可识别复杂群落中的不同微生物物种查看详情
- 研究发现蜜蜂导航自带“认知地图”2023/03/21“认知地图”是Tolman于1948年探究小鼠空间认知行为时提出的理论,后经过动物行为学、神经生理学、光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最终证实高等脊椎动物会利用“认知地图”来导航。而在过去四十年,关于无脊椎动物是否利用“认知地图”来进行导航,有科学家一直持质疑观点而争论至今。1973年,诺贝尔奖得主卡尔·冯·弗里希发现蜜蜂通过舞蹈来招募更多同伴外出寻找新的食物源或巢穴。因此,研究明确了舞蹈蜂作为食物源信息的传递者,跟查看详情
- 广州地化所在贫锡型多金属矿床中铟的富集机制研究中获进展2023/03/21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在较多新兴高科技产业中具有关键作用。纵观全球,重要的铟矿床多伴生于岩浆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床。这些富铟的锡多金属矿床被认为是研究铟成矿作用的理想案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贫锡的岩浆热液矿床中也有铟的富集,甚至达到中型-大型规模。然而,鲜有关于铟在贫锡矿床中富集机制的研究。因此探明贫锡的多金属矿床中铟的赋存状态、富集机制,对于全面理解铟成矿作用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贫锡矿床中铟的富集机制”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陈程及其导师查看详情
- 武汉植物园高山林线生态学研究获进展2023/03/21处于物种分布海拔范围上限的树木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因而气候变暖导致高山林线树木的更新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既往研究只关注日平均温度升高的影响,忽视了白天和夜间的升温对高山林线树木更新的不对称性作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助理研究员史航在研究员张全发和党海山的指导下,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和整理高山林线的更新数据,结合本课题组的野外数据,运用整合分析的方法比较了北半球林线更新对白天和夜间升温的响应,并评估了降雨对林线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处于何种环境条件之下,白天和夜间的升温均能显著促进林线的更新...查看详情
- 研究破解胃动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调控胃动素受体的分子密码2023/03/21胃动素(motilin)是由胃肠道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之一,其特异性激活表达在内分泌器官、胃肠道等特定组织的胃动素受体(motilinreceptor,MTLR)(图1A)。Motilin-MTLR信号通路对于维持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igratingmotorcomplex,MMC)至关重要,而MMC反映了消化道系统在进食间期的生理状态与营养吸收状态。该信号通路对于调控人体胃肠道运动、激素分泌以及进食/饥饿信号颇为重要。MTLR与胃饥饿素受体(ghrelinreceptor,GHSR)具有高度的序列同源性,查看详情
- 脑智卓越中心建立跨分化阶段高通量谱系示踪新技术2023/03/213月18日,CellStem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跃军研究组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完成的题为《人神经分化过程中跨时间段的克隆谱系追踪》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建立能够跨分化阶段高通量谱系示踪新技术——SISBAR,解析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为人腹侧中后脑神经细胞的单细胞谱系,发现了许多新的谱系分化路径和分子调控机制,进一步展示了基于SISBAR技术的新发现在改进帕金森症细胞治疗策略中的应用。SISB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