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化物所在空蚀力/热耦合损坏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2023/03/20空泡溃灭释放的高速高压微射流、冲击波和高温等多重物理作用对材料壁面造成的空蚀问题已成为船舰推进器、航空发动机燃油泵以及水轮机组等过流部件的“癌症”,给相关装备安全运行带来重大隐患,因其破坏机制极为复杂,目前仍缺少有效解决方案。其中,空泡溃灭释放的高温对材料表面有无明显作用至今存在争议,严重影响了空蚀机制的准确揭示及抗空蚀材料的研制。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周惠娣团队针对镍铝青铜(NAB)在海水腐蚀环境下的空蚀损坏程度较其在淡水中轻的异常查看详情
- 天津工生所等在还原胺化酶筛选与应用方面取得进展2023/03/20手性胺类药物占FDA批准药物的40,与此同时,对于能够高效合成手性胺的生物催化剂的需求日益增长,使得相关生物催化剂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亚胺还原酶(IRED)能够催化还原胺化反应生产手性胺。当前亚胺还原酶主要受限于底物谱范围,对大型底物催化活性较低,因此设计一个有效的筛选方法,从大量酶库中快速定位偏好大底物胺供体的亚胺还原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高书山、崔成森团队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斌贵、副研究员李鑫团队合作,基于增加底物体积的策略(Increasing-Mol查看详情
- 南海海洋所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洋脊地幔演化研究中取得进展2023/03/20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团队等对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洋中脊区域下方的地幔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上。加拉帕戈斯洋脊位于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三联点(triplejunction)区域。由于受该区东部加拉帕戈斯热点的持续作用,洋脊呈现由东向西渐进式的“V”型扩张特征,是研究大洋板片从裂解到扩张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关键场所。然而,该区域此前一直缺乏高精度地球物理数据。2018年国际航查看详情
- 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揭示脑皮层细胞类型在鲸类与人类之间高度保守2023/03/20从距今约5550万年前的陆地到如今海洋生境的转变,对于鲸类而言无疑是重塑了大脑。鲸类大脑集早期哺乳动物的保守特征与独有衍生特征于一身。鲸脑内各个细胞类型高效协同工作以维持其独特的认知、运动、听觉及视觉感知等过程。细胞水平的转录组学可以系统地表征脑内细胞的多样性,实现神经科学研究范式由重视细胞解剖向细胞类型分子分类过渡。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在MolecularEcologyResources上,发表了题为Agenomeandsingle-nucleuscerebra查看详情
- 地热储能研究获进展2023/03/20通过消纳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系统稳定输出。地热储能具有高能量储存容量和高储能效率的优势,能大规模消纳非稳定可再生能源并有效解决季节性供需不匹配问题,可作为长时储能和系统调峰的首选。地热储能主要分为岩土储能和含水层储能,岩土储能不受水文地质条件限制,含水层储能则存储温度更高、规模更大,均是国内外储能技术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的岩土储能和含水层储能系统均无法避免热损失或热突破导致的储能效率低的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针对地热岩土储能效率衰减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地热能研究室...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热带雨林植食率的垂直分布格局2023/03/20动物对植物的取食即植食过程,是自然界常见的生物间相互作用之一。这一过程对植物的生长、繁殖、生存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深远影响。然而,自然界中的植食程度在不同物种之间差异巨大,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已成为当前群落生态学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之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有几种假说。一是化学防御假说,认为植物化学防御物质(如次生代谢物)的差异是导致植食率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该假说的推测往往只在单个物种或少数近缘物种之内成立。在群落尺度上,特定次生化合物的含量和植食率之间的关系微弱。二是“显示度&rdquo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