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发展出结构无损的高质量冷冻电镜晶态冰样品2023/03/17近日,Struc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课题组完成的研究论文(AddressingCompressiveDeformationofProteinsEmbeddedinCrystallineIce)。该研究发现了晶态冰包埋的冷冻电镜样品会产生收缩形变,且形变随降温速率的增加而减少,并从晶态冰形成的降温速率出发发展了新型的无收缩形变的立方晶系晶态冰样品制备方法。该工作发现结构无损的立方晶系晶态冰样品不仅消除了电子束诱导的快速漂移现象,而且显示出明显优于普通冷冻电镜玻璃态冰样品的数据质量查看详情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测控装备信息安全关键技术”通过综合绩效评价2023/03/17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测控装备信息安全关键技术”通过综合绩效评价。项目评审专家、工信部产促中心负责人、项目与课题负责人以及技术骨干等参加项目绩效评价会。科研团队设计了嵌入式多级独立安全架构,攻克了对测控系统脆弱点的关联挖掘等关键技术,研发了信息安全可配置的安全增强防护组件等模块,研制了靶向攻击工具集、安全感知前端控制器以及内置信息安全功能的12种工业测控装备等产品,形成了从感知层到控制层的信息安全闭环解决方案,现已将项目成果应用到光伏发电、轨道查看详情
- 物理所等实现硼幻数团簇的合成和有序组装2023/03/16硼是周期表中第5号元素。相比于碳,硼原子最外层缺少一个电子,因而硼与硼之间能形成复杂的多中心多电子的化学键,使得低维硼单质成为结构最丰富的材料之一。由少数分子构成的硼团簇被认为是各个维度下硼单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例如,硼三维块体和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单元为二十面体的B12团簇。而平面或准平面的Bn(n=3-12,36)团簇被认为是二维硼烯形成的前驱物。早期对硼团簇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光电子能谱和理论计算探究气相中硼团簇的基本行为,揭示了硼团簇的平面结构和双/多中心-两电子的电子离域稳定机.查看详情
- 中国科大实现钙-41单原子灵敏检测2023/03/1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卢征天、博士夏添等,利用原子阱痕量分析方法实现了对极稀有同位素钙-41的单原子灵敏检测,将该同位素丰度的检测极限压低至10-17(十亿亿分之一)量级,并演示了对骨头、岩石、海水等典型样品的钙-41同位素分析。该工作解决了地质、生物样品中钙-41同位素的探测难题,使得钙-41有望作为示踪定年同位素被应用于地球科学和考古学等领域。3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以Atom-traptraceanalysisof41Ca/Cadowntothe10-17level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物理》(Nat查看详情
- 空间中心提出新的亚暴唯象理论模型2023/03/16亚暴是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的一种基本模式,是太阳风驱动的重要空间天气事件。亚暴爆发性的释放能量加速加热粒子,功率达到10亿千瓦。探索亚暴相关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是中欧联合SMILE卫星任务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亚暴的因果链由太阳风的南向磁场开始,经历磁层顶磁重联,在电离层产生极强的电流和磁场扰动,以AE地磁指数为表征,并往往伴随极光爆发。亚暴研究一直颇具争议,其难点在于中间因果链跨尺度跨圈层难以直接验证,由此形成了相互对立的“由内向外”(inside-out)和&ldqu查看详情
- 上海天文台在地球自转变化与液核磁流体波起源的物理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2023/03/16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人员通过对经典的液核磁流体动力学理论的深入研究,首次给出了核幔边界电磁力(Magneticforce)-浮力(Archimedesforce)-科里奥利力(Coriolisforce)相互作用下的赤道受限流体波(称为eMAC波)的分析解模型,并推导出描述该波物理性质的系列解析表达式。该工作对于剖析低纬度液核磁流体波的起源、地球自转年际变化的激发机制、液核顶部分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固体地球》(JournalofGeophysicalRe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