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先进院等搭建机器人辅助胶体纳米晶数字制造平台2023/03/08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喻学锋、赵海涛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在《自然-合成》(NatureSynthesis)上,发表了题为ARoboticPlatformforSynthesisofColloidalNanocrystal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首次将数据挖掘、数据驱动自动化合成、机器学习、逆向设计集成构建了机器人辅助胶体纳米晶数字制造平台,有望将科研人员从传统试错实验、劳动密集型表征中解放,实现胶体纳米晶数字化制备。纳米晶在能源、光学、光化学、电查看详情
- 华南植物园发现光周期调控植物种子大小的普遍性规律2023/03/03作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环境因子,光周期(Photoperiod)广泛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方面。多年来,人们对光周期影响植物开花以及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其如何影响花后发育尤其是种子发育仍不清楚,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亟待解析。根据成花转变对不同日照长度的响应,光周期敏感植物主要分为长日照(LongDays,LDs)诱导开花的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ShortDays,SDs)诱导开花的短日照植物。为探索光周期是否影响植物种子的发育,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选取六种具有不同光周期特性的植物,包括长查看详情
- 中国科大揭示肝转移癌免疫逃逸新机制及靶向治疗策略2023/03/0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曾筑天团队在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nsituexpansionandreprogrammingofKupffercellselicitspotenttumoricidalimmunityagainstlivermetasta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肝转移癌逃逸肝脏驻留巨噬细胞(KupffercellsKC)免疫监视的新机制,开发了原位靶向扩增并重塑KC抗肿瘤功能的新方法,在多种终末期肝转移癌动物模型中实现了查看详情
- 印太江豚种内高度分化研究获进展2023/03/03江豚为鼠海豚科下的一个属即“江豚属”,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沿海以及中国长江中下游淡水流域。目前,研究认为江豚包含两个种,即窄脊江豚(包括长江江豚亚种和东亚江豚亚种)和印太江豚(“宽脊江豚”)。长江江豚是唯一生活在淡水流域的鼠海豚种群,凭借小巧的身型和可爱的“微笑”名扬海内外。在江豚可爱的外表之下,掩盖着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它们已濒临灭绝,而针对江豚(尤其是生活在沿海的东亚江豚亚种和印太江豚)的保护关查看详情
- 脑智卓越中心等揭示BMAL1敲除对食蟹猴肠道菌群节律性波动影响的机制2023/03/03昼夜节律紊乱可引发心血管、消化道、神经退行性和肿瘤等疾病。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密切互作,其昼夜节律稳态的维持受宿主调控并在宿主营养代谢、发育、免疫和疾病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揭示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互作机制对于疾病发病机制的解析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灵长类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在昼夜节律层面的互作机制鲜有报道,这限制了节律紊乱相关疾病的治疗性研究。相对于节律紊乱的小鼠模型,BMAL1敲除食蟹猴可选择表现出睡眠紊乱、抑郁和精神分裂等病征,这为肠道微生物与宿主节律性互作机制的解析以及...查看详情
- 水生所揭示单细胞原生动物超快速运动的分子基础2023/03/03单细胞原生动物在自然界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运动能力,其中以旋口虫和钟虫的超快速细胞收缩最为瞩目。这些原生动物细胞如此之快的收缩运动,早在列文虎克1677年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组显微镜下的发现便已被描述。此类细胞的超快速收缩依赖于钙离子而不直接依赖于ATP,因而与ATP依赖的Actin-Myosin以及Microtubule-Dynein/Kinesin系统不同,代表了一类崭新的分子动力系统。长久以来,单细胞原生动物的分子基础和机制仍不清楚。旋口虫是一种长度近1毫米的大型原生动物纤毛虫,其细胞可在5毫秒内收缩四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