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微系统所等研制出移动式高效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系统2023/09/20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李浩、尤立星团队等研制出基于小型液氦杜瓦(工作温度4.2K)、在1550nm波段系统探测效率超过70的移动式超导单光子探测系统,为未来开展基于移动平台(机载、车载等)的高性能单光子探应用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成果以《在1550nm波段探测效率超过70的移动式超导条带光子探测系统》(Mobilesuperconductingstripphotondetectionsystemwithefficiencyover70ata1550nmwavelength)为题,发表在《光学快报》(O查看详情
- 大气所等提出基于反演在线更新排放源清单的空气质量业务预报方法2023/09/20污染源清单是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最重要的输入数据之一,是影响预报准确率的关键因子。传统自下而上源清单由于需要收集的信息量大、制作成本高,难以快速更新,往往需要1年以上才能更新一次,其不确定性在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快速变化情形下会显著增大,对空气质量预报也引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大气所物理研究所联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出了在线更新排放清单的业务预报新方法。该方法基于自主研发的大气化学数据同化系统ChemDAS,进一步解耦排放源反演所需的集合模拟与预报,每日动态反演城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查看详情
- 武汉植物园揭示种子持久性与累积出苗率不存在权衡2023/09/20土壤种子库对于延续种群和维持群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就种子群体而言,种子存活时间越长,越利于其在时间上分散风险,增加遗传多样性;同时,种子暴露于土壤种子库中的时间越长,面临老化、捕食、感染的风险越大,活力下降的风险增加,出苗能力可能减弱。因此,对于种子而言,是选择长久存活于土壤中还是选择合适的时机果断出苗,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种子传播后进入土壤种子库,通常面临三种选择——存活、死去(因为老化、捕食、感染等原因)或者出苗。就种子查看详情
- 上海药物所发表关于结构药剂学的综述文章2023/09/20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团队与临港实验室研究员殷宪振、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AbidNaeem等合作,在ACSMolecularPharmaceutics上,发表了题为AdvancesinStructurePharmaceuticsfromDiscoverytoEvaluationandDesign的综述文章(当期封面)。关于制剂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但限于常规方法多为外部观察、宏观观察。而同步辐射光源成像等先进技术,为制剂研究提供了3D结构研究工具,特别是张继稳、肖体乔、PeterYork等基于上海光源查看详情
- 冬小麦长期增产机理研究获进展2023/09/20华北平原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冬小麦主产区之一,在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生产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受到广泛关注。植株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分配情况是影响籽粒产量的两个关键因素。育种过程中对冬小麦收获指数的持续优化已接近生理极限,增加生物量积累成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选取本地区广泛种植的冬小麦品种于2002-2022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开展长期定位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关键生育期充足的水查看详情
- 微生物所破解埃博拉病毒基因组从头起始复制的分子机制2023/09/199月12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施一、齐建勋、高福院士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Molecularmechanismof denovo replicationbythe Ebolavirus polymerase的研究文章,首次报道了nsNSV聚合酶识别3’-leaderRNA的作用模式,揭示了EBOV聚合酶发挥从头起始复制活性的分子机制,促进了对nsNSV聚合酶合成RNA过程的理解,并为开发针对nsNSV复制过程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