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光机所在高重频飞秒光学频率梳光源方面获进展2023/09/19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实验室在高重频飞秒光学频率梳光源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首次报道了一种基于腔内谐振滤波技术的GHz低噪声九字腔掺铒光频梳。相关研究成果以GHzfigure-9Er-dopedopticalfrequencycombbasedonnestedfiberringresonators为题,发表在《激光与光子学评论》(LaserPhotonicsReviews)上。九字腔光纤光频梳是目前技术成熟度最高的光频梳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车载、星载、外场等非实验室环境查看详情
- 科学家创制保存高质量DNA的昆虫野外监测装置2023/09/19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三大环境危机之一。昆虫作为庞大且多样化的生物群体,几乎占据各种类型栖息地,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SITE-100”国际大科学计划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白明与英国自然博物馆教授AlfriedVogler联合发起的全球昆虫多样性监测计划。通过全球构建100个以上标准样地和标准化分析流程,从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三个维度揭示全球昆虫多样性格局和形成机制。SITE-100样地使用三种被动式监测装置——罐诱、马氏网和飞行阻隔器查看详情
- 农业资源中心等在农田夜间水汽交换生物物理控制机理研究中获进展2023/09/19夜间水汽交换过程是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水量平衡和植物生理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凝结水汽(露水)是干旱区动植物、微生物的重要水源,能够抑制叶片蒸腾并有助于固碳,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亦可作为农业灌溉的补充水源。夜间蒸散发将引发黎明前叶片水势和土壤水势的不平衡,较高的夜间蒸散发可加速清晨碳积累,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目前关于夜间水汽交换的研究较少,而已有研究聚焦于干旱半干旱或者热带地区。同时,集约化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故探讨华北平原农田生态夜间水汽交换特征及生物物...查看详情
- 昆明动物所等揭示锐目猎犬的群体历史及擅长奔跑的遗传机制2023/09/18家犬约在1万五千年前到4万年前从欧亚大陆的灰狼驯化而来,现已培育超过400个品种。而多数品种均是在距今200年内的维多利亚时期或更晚的时间培育出的。锐目猎犬是一类辅助早期人类狩猎的家犬品种。这类家犬依靠视觉辨认目标并高速奔跑进行捕猎。有的锐目猎犬品种甚至具有8000年的种群历史。不同品种的锐目猎犬均具有细长的四肢、深而窄的胸腔、低体脂率和特化的心血管系统等表型特征,但遗传基础不清楚。 为解析锐目猎犬的群体历史和表型特征的遗传机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团队与王国栋团队,联合瑞典皇家查看详情
- 金属所金属材料低温应变硬化研究获进展2023/09/18长期以来,基于位错理论的晶体材料应变硬化被视为现代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里重要且棘手的科学问题之一。它的重要性源于提高应变硬化可同时提高材料强度和塑性;而棘手性在于应变硬化涉及宏量应变载体(位错)的增殖、交互作用、湮灭、重排等复杂的动态演变过程,且存储位错的饱和密度依赖于微观结构。普遍认为,粗晶中位错存储空间大而具有最强的应变硬化能力。诸多强化策略可有效提升材料强度,但不可避免会降低位错存储密度而显著降低其加工硬化,低温变形亦是如此。应变硬化能力的降低是造成结构材料强度-塑性/韧性等性能...查看详情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海底滑坡体的长期不稳定性及再活化机制2023/09/18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团队联合挪威科技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在海底滑坡体的长期不稳定性及再活化机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地质学会会刊》(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Bulletin)上。作为最具破坏力的海洋地质灾害之一,海底滑坡能够破坏海底地形、搬运大量海底沉积物,形成致灾性的滑坡海啸。然而,受限于数据精度和样本数量,先前研究对海底滑坡体本身的不稳定性和再活化过程以及其致灾潜力知之甚少。科研人员利用挪威沿岸大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