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金山天文台等揭示FRB 200428成协X射线暴的起源2023/09/19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与北京大学,提出了与快速射电暴FRB200428成协的X射线爆发起源于强磁场重联过程,并通过粒子动理学模拟方法(ParticleinCell简称PIC方法)解释了这一爆发事件的能谱、光变观测特征。9月1日,相关研究成果以《FRB成协X射线暴发的起源:QED磁重联》(OriginofFRB-associatedX-rayburst:QEDmagneticreconnection)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Bulletin)上。快速射电暴(FastRadi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UVB辐照通过垂体-肺轴促进α‐MSH释放从而抑制ILC2s的功能2023/09/199月12日,《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孙兵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气象局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SolarultravioletBradiationpromotesα-MSHsecretiontoattenuatethefunctionofILC2sviathepituitary–lungaxis)。该研究描述了紫外线B(UVB)通过辐射作用于垂体,刺激α-促黑素查看详情
- 科学家人工实现纳米螺旋-解旋-再螺旋2023/09/19近期,南京大学陆轻铱教授和高峰教授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发现了晶体结构中微妙的竞争和协作关系,在螺旋和解旋产物晶体结构之间建立了微妙的能量平衡,实现了纳米线与纳米螺旋之间的多重可逆变化(图1)。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纳米螺旋的可逆变化是自然界、生命过程中精致和重要的现象。然而,纳米材料扭转形成螺旋晶体较为困难。目前已报道的纳米螺旋生成的驱动力通常不可逆,反向过程(查看详情
- 云南天文台太阳暗条部分爆发研究取得进展2023/09/19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和CME理论研究团组利用光学和近红外太阳爆发探测望远镜(OpticalandNearinfraredSolarEruptionTracer,ONSET)和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DynamicObservatory,SDO)卫星获得的高时空分辨率和多波段观测数据,探讨了一个大尺度马蹄形暗条的分裂过程和部分爆发机制。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上。日冕物质抛射和耀斑是太阳系中最为剧烈的能量爆发性释放现象,是灾害性空间天气的重要驱动源。已有研究表明暗条(又称查看详情
- 蓖麻胚乳基因组印记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2023/09/19被子植物特有的双受精事件产生了三倍体的胚乳(两份母源基因组和一份父源基因组,2m:1p),为胚的发育和种子的萌发提供了营养,为被子植物在陆地植被中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胚乳中父母源基因组剂量的失衡,产生了一系列非孟德尔遗传现象特别是基因组印记(genomicimprinting)现象。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父母源等位基因在子代中应为均等表达,即在三倍体胚乳中遵循2m:1p的表达规律。然而,部分基因却只表达/偏爱性表达母源或父源的等位基因,受到亲本来源的影响(parent-of-orig查看详情
- 西北高原所揭示没食子鞣质类化合物体内外降低餐后血糖活性规律2023/09/19没食子鞣质是一种以葡萄糖为核心,通过酯键与没食子酸连接的可水解鞣质。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从各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具有不同数量的没食子酰基的没食子鞣质,并证明这类化合物具有非常强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和/或α-淀粉酶抑制活性,甚至优于阿卡波糖。然而,这类化合物的体内外对比研究不足,且没食子酰基取代数量不同的化合物的活性规律尚未阐明,使得分离和活性筛选工作均存在盲目性。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药用植物资源与植被恢复学科组以5种不同数量没食子酰基取代的没食子鞣质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