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高原所揭示唐古特白刺降血糖作用机制2023/09/01唐古特白刺(NitrariatangutorumBobr.,NTB)是蒺藜科(Zygophyllceae)白刺属(Nitraria)的一种落叶灌木,为药食同源的野生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和药用价值。传统医药典籍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唐古特白刺具有降血糖活性,而降血糖作用机制以及药效物质基础缺乏系统性研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藏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学科组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两个方面,阐明了唐古特白刺降血糖作用机制,并初步推断了活性组分化学结构类型,明确了唐古特白刺降血糖物查看详情
- 南海海洋所揭示洋中脊热液流体通道2023/09/01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徐敏团队在洋中脊精细地震成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表明基于海洋多道反射地震数据可直接反演洋壳结构的纵横波速比,从而揭示洋壳流体活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球物理杂志》(GeophysicalJournalInternational)上。东太平洋中脊是全球(超)快速扩张洋中脊的典型代表,是全球洋中脊系统中岩浆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被公认为是探究快速扩张洋中脊的最佳区域。以往关于洋中脊地壳结构性质的研究集中在纵波速度,而横波速度和纵横波速度查看详情
- 云南天文台等在太阳低过渡区的较差自转研究中获进展2023/09/01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邓林华与三峡大学副教授曾曙光,在太阳低过渡区的较差自转研究中获得新进展。该研究对剖析色球与日冕的连接层(太阳过渡区的较差自转在第24活动周的演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以RotationalcharacteristicsofthesolartransitionregionusingSDO/AIA304images为题,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AstrophysicalJournal)上。 太阳过渡区是指从色球到日冕之间温度快速上升的区域。该层次的物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肠道微生物在布氏田鼠胎后体温调节发育中的作用2023/09/01恒温性对哺乳动物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恒温动物在出生后,体温调节能力尚未发育完善,热量散失是威胁它们生存的重要因素。晚成型动物的幼体从出生到断乳,产热能力逐渐发育,到断乳后才具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能力。因此,恒温动物在胎后发育中体温调节能力的建立问题备受关注。前期研究发现,分布在内蒙古草原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brandtii)在17日龄前,幼体在冷暴露的情况下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9~17日龄幼体恒温能力发育迅速,在17日龄后幼体在冷暴露下可维持恒温,身体的隔热性能也提高。肠道微生物对布氏田查看详情
- 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多传感器融合测试技术研究获进展2023/09/01流化床颗粒制备反应器具有结构简单、传热传质速率高、能耗低和能够实现连续化生产的优点,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以及农业领域中的催化剂、药品和化肥等颗粒的制备过程。由于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通常涉及气、液、固三相掺混,反应器内部的流动呈现出时空非稳态和多尺度效应。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的关键参数在线监测和过程诊断是国际多相流测量领域的热点与难点,而现有的在线监测技术多基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信息有限,且受到运行条件的限制,难以用于解析流化床反应器内部复杂多相流动的特性以及为过程调...查看详情
- 科学家研发出新型类脑学习方法2023/08/31人工智能迫切需要借鉴生物系统中的微观、介观、宏观等多尺度神经可塑性融合计算机制,以启发实现更加高效的类脑连续学习算法,消除人工神经网络因采用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BP)等人工学习方法而导致的广泛灾难性遗忘现象。生物系统中常见的多巴胺、5-羟色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调质物,往往经由特定的腺体释放(图1A),远程弥散、投射到一定范围内的目标神经元群体,并根据调质浓度水平的不同,对局部的神经元、突触等多种微观可塑性产生复杂的调制影响(图1B)。受到该生物神经调制机制的启发,中国科学院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