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天文台在热木星大气中氦含量偏低成因研究中获进展2023/08/31系外行星科学是近年来国际天文学的热点研究领域。系外行星的形成、演化以及大气等存在着较多未解之谜。在一些近轨道的系外行星上,恒星剧烈的X射线和极紫外辐射加热可能引起大气产生流体动力学逃逸。在较多情形下,这种物质损失可能对行星演化历程产生决定性影响。 对系外行星透射光谱的观测是探索系外行星大气的重要手段。由于在近红外波段,氦元素在10830Å处的谱线可以利用地面望远镜观测,使得这一波段的透射光谱观测为系外行星大气研究提供了新窗口。在前人模拟系外行星He10830透射谱线时,往往需要一个很查看详情
- 版纳植物园发表关于膳食和营养对过敏性疾病影响的综述文章2023/08/31过敏性疾病(AllergicDiseases,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对过敏原的过度免疫反应引起的粘膜组织的长期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的症状表现为眼睛奇痒流泪、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咳嗽喘息、皮肤瘙痒等。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等。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膳食和营养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以及过敏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多样性研究组研究员张萍整理了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献,撰写了综述文章(Theroleofdietandnutrition查看详情
- 大连化物所提出离子载体构建自优化锌负极的新策略2023/08/31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研究员杨维慎和副研究员朱凯月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负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采用可循环的动态MOF纳米片作为锌离子的运输载体,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持续诱导Zn002生成,使得锌负极表面呈现出有利的002晶面取向,并有效地抑制了枝晶和副产物的生成,实现了对称电池稳定循环超过6900小时。水系锌离子电池以高安全性、低成本及环境友好等优势,在大规模电化学储能领域颇具潜力。然而,由于锌离子的无序沉积行为,负极的可逆性受到限制..查看详情
- 水生所揭示精氨酸甲基化酶PRMT3负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机制2023/08/30目前,鱼类病毒病的防控是我国水产养殖业持续和健康发展面临的难题。探究鱼类抗病毒感染的遗传机制、培育抗病鱼类新品种是我国水产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与哺乳类相比,鱼类获得性免疫系统欠发达、免疫记忆较弱。因此,开发鱼类病毒病的疫苗存在较大困难。然而,鱼类天然免疫系统完备、发达,是抵御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鱼类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肖武汉团队利用多组学技术,筛选到一系列调控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包括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3)。初始研究发现,PRMT3的表达受...查看详情
- 研究发现器官大小与铁吸收协同调控的机制2023/08/30植物如何调控器官和种子大小以及营养元素吸收利用,是重要的发育生物学问题,这与作物产量密切相关。然而,植物如何协同调控器官和种子大小以及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宋献军研究组联合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团队、凌宏清团队,发现了SOD7/DPA4-GIF1模块协同调控拟南芥器官大小与铁吸收利用的新机制。已有研究表明,拟南芥SOD7编码一个B3家族的转录抑制因子NGAL2。过表达SOD7导致小的种子和器官,而同时敲除SOD7及其亲缘关系最近的DPA4/NGAL查看详情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实现靶向杀灭疟原虫新机制2023/08/308月2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四宝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utermembranevesiclesfromamosquitocommensalmediatetargetedkillingof Plasmodiumparasitesviathephosphatidylcholinescavengingpathway的研究论文。研究报道了蚊虫肠道共生细菌通过释放的胞外囊泡,利用疟原虫磷脂酰胆碱清除途径,跨界递送抗疟效应分子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