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珊瑚共附生放线菌天然产物发现与生物合成研究获进展2023/08/30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长生团队在珊瑚共附生稀有放线菌来源天然产物发现与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DiscoveryofTetronate-containingKongjuemycinsfromaCoral-associatedActinomyceteandElucidationofTheirBiosyntheticOrigin为题,发表在《有机化学通讯》(OrganicLetters)上。新型病毒和耐药病原菌的出现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因此亟需挖掘新型的抗生素资源。珊瑚在自然界中查看详情
- 化学所有机连续波激光研究取得进展2023/08/30激光在光子芯片、激光显示、车载雷达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有机材料具有分子多样性、能级丰富性、异质相容性、易加工性等优点,在高性能、多功能激光器构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望进一步革新激光技术与应用。目前,有机激光器依赖大尺寸脉冲泵浦源,不利于功能器件集成,限制了有机激光的应用范围。因此,发展有机连续波激光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而有机连续波激光材料是这一领域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赵永生课题组致力于有机激光材料方面的研究,在低阈值激光材料设计、高品质...查看详情
- 城市环境所在河流水库水体中微生物残体DNA干扰微生物多样性方面获进展2023/08/30微生物残体DNA广泛存在于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中。从水环境样品中提取的微生物DNA通常来自活体微生物和死亡微生物残体。环境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群落检测的效率和通量,而无法区分微生物细胞的死活状态。因此,基于环境DNA的微生物群落分析会造成一些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错误估计。已有研究使用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monoazide,PMA)染色方法,可选择性地结合死细胞DNA,进而抑制PCR扩增。同时,PMA处理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能够区分死活微生物,实现活体微生物群落分析查看详情
- 洞庭湖洪泛湿地的甲烷排放及洪水影响研究取得进展2023/08/30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增加是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洪泛湿地是甲烷排放的热点地区,但洪水对甲烷排放的影响缺乏应有的重视。基于此,为探究洞庭湖洪泛湿地的甲烷排放特征和水文环境影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洞庭湖南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协方差方法评估了2019-2021年洞庭湖南荻生态系统的甲烷排放通量,研究了洪水刺激甲烷排放的时滞效应,解析了甲烷排放与洪水期水深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洞庭湖南荻生态系统是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其年际甲烷排放量为14.54gCH4-Cm-2y-1;洪水淹没显著刺激甲烷排放强查看详情
- 大气所在CMIP5和CMIP6动力海平面季节到年代际变率的模拟评估研究中获进展2023/08/30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增加了风暴潮、洪水、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的风险。因此,预估海平面变化对于沿海地区制定适应政策颇为重要。动力海平面(DSL)是模式重点研究的区域海平面变量,是由海水密度和海洋环流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变化的重要部分。通常认为,DSL未来预估的可靠性取决于气候模式对DSL当前状态模拟的能力,因而评估气候模式对DSL的模拟能力较为重要。近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海龙团队利用CMIP5和CMIP6多模式的历史试验结果以及AVISO卫星高度计资料,评估了DSL季节到年代际变率的模拟能力,并探查看详情
- 大连化物所发展出铜催化非活化烯烃/炔烃的不对称氢胺化羰基化反应2023/08/30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研究部催化羰基化研究组研究员吴小锋团队,在不饱和键的羰基化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一种不对称铜催化的非活化烯烃/炔烃的氢胺化羰基化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烷基酰胺类化合物。吴小锋团队致力于发展不同催化体系,以实现碳碳不饱和键的羰基化双官能团化反应。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工作使用不对称铜催化剂实现了非活化烯烃的区域选择性和高对映选择性氢氨化羰化反应。该反应体系条件温和(60 oC,10bar),官能团兼容性强,可与-Cl、-Br、-I、-CF3、-Bpin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