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厄尔尼诺如何影响南极半岛和西南极降水2023/08/04西南极,特别是南极半岛的降水存在较大的年际变率。近年来,这一地区的科考、旅游和渔业发展迅猛,但受到降水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西南极(包括南极半岛)的降水具有现实意义。厄尔尼诺作为气候年际变率的最强信号,虽然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但可激发向西南极传播的罗斯贝波列,通过调节阿蒙森低压,对南极尤其西南极区域的降水、温度等产生影响。而近来有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对西南极降水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研究人员对厄尔尼诺与南极气候之间遥相关关系的认识存在矛盾。近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双林和中国地质大...查看详情
- 生物物理所关于脑磁图核心器件的研究获进展2023/08/04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成像团队面向脑磁图等生物磁探测需求,完成了新型脑磁图工程化和产业转化的关键部件——国产化零场原子磁力计的研制。经第三方检测,灵敏度、带宽等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脑磁图成像特别重要的磁敏感轴正交性,信号稳定性等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该部件通过生物物理所转化企业实现标准化批量生产。脑磁图是兼具高时空分辨率的无创脑功能成像技术。生物物理所脑成像团队于2018年完成国内首台多通道原子磁力计脑磁图原型机,摆脱了对液氦的依赖,是高性能、可穿戴、低成本的查看详情
- 上海药物所破解GPCRs的激酶招募及偏向性信号转导机制2023/08/038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段佳和杨德华,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GPCRactivationandGRK2assemblybyabiasedintracellularagonist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报道了第一个高分辨率GPCR——神经降压素受体(neurotensinreceptor1,NTSR1)与GRK2的复合物结构,揭示了GRK2识别和调控GPCR的详细分子机制,并通过结构解析首次发现了一个全新的GPCR偏向性配体结合口袋,为临床开查看详情
- 中国科大揭示地球地幔运转模式的演变2023/08/0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特任教授邓正宾与多位国际学者合作,实现了钛稳定同位素组成的超高精度测量方法,应用刻画了地球形成早期到现代的地幔来源火成岩的钛同位素记录,揭示了地球地幔的运转模式是呈阶段性演变的以及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下接近全地幔对流的模式只是地球演化近期的过渡状态。7月26日,相关研究成果以Earth’sevolvinggeodynamicregimerecordedbytitaniumisotopes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Nature)上。地球自外向内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查看详情
- 兰州化物所水下黏附研究获进展2023/08/03湿黏附在机械工程、海洋技术和医疗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固-固界面含水粘接过程中,水分子的存在易导致粘合失效,这主要是由于界面水阻碍了胶黏剂与基材之间的接触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形成。对于界面水的去除,研究人员进行了各种尝试,如界面吸水、疏水排斥和挤压,但这些方法未能实现界面水的完全去除,较难保证界面的高性能黏附。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周峰团队,提出了基于物理化学耦合的多尺度深度去水化机制,并基于该机制发展了水下自适应增强的胶黏剂(SLU-adhesiv...查看详情
- 植物所等揭示北极植物区系的进化历史2023/08/03北极地区虽仅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却是巨大的碳库和甲烷库,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北极苔原(树线以北)是相对年轻的新型植被类型,栖息着能适应生长季节短、年均温较低和极端季节性气候等恶劣环境的独特生物类群。过去50年以来,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3-4倍。该地区的植被组成、密度和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然而,北极植物区系的进化历史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伟研究组及合作者,通过整合32个被子植物类群(共3626种)的系统发育、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等分析结果发现:外来迁入和本地多样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