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酸适体亲和识别机制解析研究获进展2023/07/17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强研究组在核酸适体亲和识别机制解析方面取得新进展。赵强研究组致力于环境和健康相关分子的识别传感和分析方法开发。之前,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研究员李从刚团队等合作,利用核磁共振方法等解析了赭曲霉毒素A的适体复合物结构。近日,合作团队进一步解析了黄曲霉毒素B1的核酸适体的高分辨溶液结构,揭示了核酸适体高亲和、高选择识别的分子机制。 黄曲霉毒素是食品和环境中常见的小分子污染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家创制全波段相位匹配晶体2023/07/14激光是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发明之一,60多年来,13项诺贝尔奖与激光技术密切相关。非线性光学晶体可用来对激光波长进行变频,从而扩展激光器的可调谐范围。近期,我国科学家成功创制了一种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全波段相位匹配晶体,为整个透光范围内实现双折射相位匹配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晶体材料研究中心潘世烈团队完成,相关成果于近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在线发表。非线性光学晶体是获得不同波长激光的物质条件和源头。在晶体中实现应用波段相位匹配被普遍认为是重要查看详情
- 上海微系统所等实现六方氮化硼纳米带的带隙调控2023/07/14六方氮化硼(hBN)是具有与石墨烯类似的六角网状晶格结构的宽禁带半导体,其大带隙和绝缘性质使其成为极佳的介质衬底材料,同时限制了其在电子学和光电子学器件中更广泛的应用。与hBN片层不同,hBN纳米带(BNNR)可以通过引入空间和静电势的约束表现出可变的带隙。计算预测,横向电场可以使BNNRs带隙变窄,甚至导致其出现绝缘体-金属转变。然而,如何通过实验在BNNR上引入较高的横向电场颇具挑战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浩敏课题组、南京航查看详情
- 合肥研究院研制出国内首套深海质谱仪并成功海试2023/07/14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制出国内首台深海质谱仪,并完成多次海试。相关研究成果以《用于深海气体原位检测的水下质谱仪的研制与应用》为题,发表在《中国分析化学》上。该工作推进了国内在深海质谱仪研制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我国深海、深渊探测战略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保障,并为后续探寻海底油气和矿产资源、探究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以及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等奠定了原位质谱探测基础。深海极端环境塑造了特殊的生命过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对其探测是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深海原位探测技术可在...查看详情
- 沈阳自动化所在工业设备智能维护管理方面取得进展2023/07/14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工业设备智能维护管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spatiotemporal feature learning-basedRULestimationmethodfor predictive maintenance为题,发表在Measurement上。沈阳自动化所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室IDE团队提出了基于时空特征深度学习的关键设备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框架,设计了处理采集到的反应设备状态的传感器数据的时空数据特征挖掘方法,查看详情
- 研究发现冠心病非脂质通路分子亚型致病新基因2023/07/14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这一疾病受基因组常见变异和罕见变异的共同复杂影响,遗传因素对疾病的作用程度约为50~70。解析冠心病发生背后的遗传基础和机制,是依据基因组医学对疾病进行精准分型,进而依据遗传致病因素对疾病进行个性化治疗的基础。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大规模人群测序数据的产生使得剖析冠心病遗传基础成为可能。为进一步识别冠心病相关致病基因以及开展基于基因遗传信息的疾病风险预测,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汪敏先研究组与博德研究所AmitV.Khera研究组.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