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海岸带所在近海低氧形成机制及生态效应方面取得进展2023/07/13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依赖于充足的氧气供应。海水中氧气的消耗速度快于补充速度就会导致低氧。海水低氧是危害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和海洋经济的全球性问题,高强度人类活动正在使这一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典型河口海湾海岛生态系统健康及调控研究组群、中国科学院牟平海岸带环境综合试验站,以山东半岛北部养马岛附近海域为代表性研究区域,经过多年研究,在近海低氧形成机制及生态效应方面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Research、ScienceoftheTotalEnvir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T细胞抗原刺激信号放大与衰减机制2023/07/127月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研究组、生物物理研究所娄继忠课题组,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陈伟课题组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Self-programmeddynamicsofTcellreceptorcondensation)。该工作发现了T细胞受体(TCR)通过内置的基于CD3ε/Lck的一套自编程的聚集以及解聚的机制来调控T细胞激活,从相分离的角度阐释了TCR信号通路敏感性以及快速性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丰富了TCR基于Csk的负查看详情
- 心理所揭示孤独症谱系障碍群体的静息态功能性连接异常与其内感觉和社会认知症状相关2023/07/12内感觉是指个体加工和整合来自身体内部感觉信号(如心跳和呼吸)的能力。保持稳定而平衡的生理反应模式,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最佳生理功能至关重要。有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临床诊断为孤独症的群体还是具有孤独症亚临床特征的人群,都存在内感觉准确性异常降低的特征。然而,这些结果多仅聚焦行为水平的差异,但行为水平差异与孤独症社会认知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内感觉相关神经机制的联系尚不清楚。 为探究亚临床孤独症特质与内感觉相关的静息态功能连接之间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和应...查看详情
- 水生所等揭示温度调节全国范围内湖泊微生物的碳利用机制2023/07/12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振斌团队撰写的关于气候变化下的湖泊微生物碳利用机制的研究论文(Temperature-mediatedmicrobialcarbonutilizationinChina’sLakes),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ChangeBiology)上。湖泊微生物在水体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有机碳的利用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偏好性。此前,有研究发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规律,但迄今为止关于大尺度的温度变化背景下,湖泊微生物碳利用的功查看详情
- 第二次青藏科考测出珠峰顶部积雪厚度2023/07/11珠穆朗玛峰顶部积雪厚度直接影响它的“裸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珠峰顶部积雪厚度及其变化对探究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备受科学界与公众的关注。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利用雷达剖面测量方法,测得珠峰顶部积雪厚度为9.5±1.2米。7月7日,相关研究成果作为亮点文章,发表在《冰冻圈》(TheCryosphere)上,为探究极高海拔冰冻圈动态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数据。过去50年间,关于珠峰顶部积雪厚度曾有多次报道,但由于测量手段与方法等问题,报道的数据存在较大不确定查看详情
- 近代物理所制备出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传感器2023/07/11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报道了基于核径迹技术的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传感器。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WearableandFlexibleNanoporousSurface-EnhancedRamanScatteringSubstratesforSweatEnrichmentandAnalysis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应用纳米材料》(ACSAppliedNanoMaterials)上。 监测人体物理和化学信号,对疾病预防特别是慢性疾病至关重要。然而,对人体进行高效、连续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