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材料所等在热激子-深红光OLED材料领域取得进展2023/07/10凭借轻巧、灵活和自发光等优点,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被广泛认为是主流的第三代显示技术。而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是OLED的关键组分之一。能够通过高能级通道迅速发生逆系统间跃迁(RISC)过程的“热激子”材料在OLED界备受关注。有研究显示,通过热激子路径可以获得理论上的100内部量子效率(IQE)和低滚降速率。然而,红色热激子材料在聚集态和团簇态下仍不可避免地遭受聚集引起的淬灭(ACQ),导致相对较低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s)。同时,迄今为止缺乏明确的分子设计策略来提高PLQY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珠穆朗玛峰不同海拔喜马拉雅冷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2023/07/10喜马拉雅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该地区具有全球最广的海拔梯度范围,是研究树木生长及其气候敏感性沿海拔变化规律的理想区域。近几十年来,喜马拉雅地区温度持续升高,极端降水和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喜马拉雅中部地区不同海拔范围的树木生长和植被动态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树木年轮与环境变化研究组与德国根纽伦堡大学、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等合作,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沿6个海拔梯度(3400、3500、3600、380查看详情
- 上海有机所等建立化学小分子与淀粉样蛋白聚集体互作基本理论2023/07/07病理性淀粉样蛋白聚集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的关键病理学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使用小分子靶向病理性的淀粉样蛋白纤维可用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因此,临床上亟需特异性结合淀粉样蛋白纤维的小分子示踪剂和抑制剂。然而,由于淀粉样蛋白纤维的折叠组装结构与天然构象的蛋白具有显著差别,相比于靶向蛋白天然构象小分子设计与研发的海量知识与成功案例,目前,缺乏小分子配体与纤维相互作用的精确机制,使得我们无法基于结构研发特异性结合病理聚集体的化学小分子。 中...查看详情
- 嫦娥五号月壤揭示月球晚期火山喷发呈间歇性增强现象2023/07/07月球玄武岩是月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经火山喷发至月表冷却结晶形成的岩石,为探索月幔物质组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窗口。其中,火山活动强度(岩浆喷发量)是关键的科学问题,对约束月球的热演化历史,揭示火山物质的来源和类型以及后续的构造活动和岩石圈变形有重要意义。前人主要利用遥感探测手段对月海玄武岩的厚度、火山活动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等进行定量化计算。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撞击坑挖掘深度法、部分淹没撞击坑地形退化等;雷达方式(月表探地雷达和星载);地球物理方法(重力场与地震波方法)等。由于这些方法原理不同,得...查看详情
- 研究发现火星冰期结束伴随火星全球风场和气候改变2023/07/077月6日,《自然》在线发表了我国天问一号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带领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祝融号着陆区发现火星古风场改变的沉积层序的证据,证实了风沙活动记录火星古环境随火星自转轴和冰川期的变化。 在太阳系的行星中,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火星的现状和演化历程被认为可能代表着“地球的未来”,故关于火星气候演化的探测研究备受关注。风沙作用作为火星晚亚马孙纪以来最主要的地质营力,塑造了火星表面广泛分布的风沙地貌。沉积记录了火星演化晚期与近代气候环境特征和气候变化过程。由查看详情
- 古脊椎所在中国羊角羚牛族化石动物研究中获进展2023/07/07在距今一千一百多万年至五百多万年的晚中新世,有一种牛科动物分布广泛,西起西班牙,东至中国,南达南非,北抵俄罗斯。在欧洲,这类动物十分繁盛,是晚中新世常见的牛科动物。它们与现生的蓝牛较为接近,属于牛科中的牛亚科一支,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归入蓝牛族(Boselaphini)。近年来,研究认为这类牛科动物代表了一个独立的演化支系,因而建立了化石族羊角羚牛族(Tragoportacini)。其中,以中新羚牛属(Miotragocerus)和羊角羚牛属(Tragoportax)的分布最为广泛。然而,在同时期的中国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