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首套单细胞分辨率猕猴大脑皮层细胞空间分布图谱发布2023/07/137月12日,《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spatialtranscriptomerevealscell-typeorganizationinmacaquecort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临港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腾讯AILab、深圳国家基因库、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等合作完成。该研究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超高精度大视场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Stereo-seq和高通量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技术DNBelab查看详情
- 生物物理所揭示基因组重复序列Alu调控转录新机制2023/07/137月1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omplementaryAlusequencesmediateenhancer-promoterselectivity的研究论文。转录调控在维持细胞功能和正常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增强子(enhancer)作为调控基因转录的重要元件,往往需要通过远距离染色质环化与目标启动子(promoter)相互作用,从而决定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异性。这一过程参与细胞命运的决定,并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增强子能查看详情
- 上海有机所等建立化学小分子与淀粉样蛋白聚集体互作基本理论2023/07/13病理性淀粉样蛋白聚集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的关键病理学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使用小分子靶向病理性的淀粉样蛋白纤维可用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因此,临床上亟需特异性结合淀粉样蛋白纤维的小分子示踪剂和抑制剂。然而,由于淀粉样蛋白纤维的折叠组装结构与天然构象的蛋白具有显著差别,相比于靶向蛋白天然构象小分子设计与研发的海量知识与成功案例,目前缺乏小分子配体与纤维相互作用的精确机制,使得我们无法基于结构研发特异性结合病理聚集体的化学小分子。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查看详情
- 离子跨膜脱水合机制研究取得进展2023/07/1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团队,与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汪福意团队合作,利用前期开发的微流控过滤-液相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Microfluidicfiltration-insituliquidToF-SIMS)原位表征方法,在水合离子跨膜传输脱水合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离子选择性滤膜在水质净化、资源回收及生物制药等领域颇具应用潜力,备受关注。探明离子在亚纳米孔道内的传输机制,对于高选择性膜材料的发展颇为重要。由于缺乏合适的原位表征技术,对离子跨膜的水合结构查看详情
- 国家纳米中心在外周神经介导纳米颗粒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方面获进展2023/07/13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课题组在外周神经介导纳米颗粒从肠道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Peripheralnervesdirectlymediatethetransneuronaltranslocationofsilvernanomaterialsfromtheguttocentralnervoussystem为题,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上。纳米颗粒在体内的转运路线决定了其最终靶器官和随后的生物效应。剖析纳米颗粒的体内特定转运路线,对于纳米生查看详情
- 海洋所关于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的研究获进展2023/07/13近日,《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Oceans)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关于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的最新成果。科研人员通过在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开展原位综合定量探测和微生物组学分析发现,在全球广泛分布的火山-热液系统中富含氢气,并孕育了可利用氢气的微生物群落。 深海火山-热液系统主要由海底岩浆挥发性气体与海水直接混合或者海底火山爆发形成,是典型的“白烟囱”,并在全球分布广泛。同时,火山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