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养与健康所等发现频发与偶发痛风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差异2023/07/11近日,《关节炎与风湿病》(Arthritis&Rheumat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尹慧勇研究组撰写的题为MetabolomicsandMachineLearningIdentifyMetabolicDifferencesandPotentialBiomarkersforFrequentversusInfrequentGoutFlares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频发与偶发型痛风患者的血清代谢图谱,并建立了痛风频繁发作的预警模型。痛风是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疾病,其病因主要是由尿查看详情
- 新型示踪剂可特异识别帕金森病重要致病蛋白2023/07/107月7日,深圳理工大学(筹)生命健康学院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叶克强(原美国埃默里大学终身教授)团队,在《细胞》(Cell)发表了最新成果。该团队首次发现一种颇具前景的新型PET示踪剂——18F-F0502B,可在突触核蛋白病中显像聚集神经细胞突触核蛋白α-Syn。该成果推进了传统手段诊断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使得帕金森病的早期精确诊断成为可能。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查看详情
- 我国天文学家提出同时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质的新方法2023/07/107月7日,《自然-天文》(NatureAstronom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东北大学合作完成的重要成果。这一理论研究提出,利用宇宙黎明时期21厘米森林信号的一维功率谱测量,未来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将能够同时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质的性质。宇宙中第一代星系如何形成?它们如何照亮黑暗时代并迎来宇宙黎明?宇宙早期的星系际介质是如何被第一代星系电离并加热?这些问题是天文学家致力于探索的重要科学难题。中性氢的21厘米谱线为宇宙黎明与第一代星系提供了独特的探测手段。利用21厘米谱线探测宇查看详情
- 古脊椎所建立甘肃临夏盆地化石牛科动物生物地层序列2023/07/10牛科动物是欧亚大陆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与较快的演化速率,对生物地层与古环境古气候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临夏盆地中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地层中,牛科化石丰富,为了解中国牛科动物的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系统总结了临夏盆地化石牛科动物的地层分布和演化序列,比较了中国北方不同化石地区之间的年代关系,讨论了临夏盆地不同化石牛科动物组合反映的古环境信息。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查看详情
- 合肥研究院高结晶石墨烯宏观体研究获进展2023/07/10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振洋团队在高结晶石墨烯宏观体的共价生长及其电学行为调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石墨烯是具有优异力学、电学、热学和光学性能的二维碳材料。石墨烯的高效制备与宏观组装对其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石墨烯宏观体的常规制备方法如液相自组装、3D打印和催化模板法等,仅能实现石墨烯片层间的非共价弱相互作用连接,导致石墨烯晶体结构的不连续,成为限制石墨烯宏观体电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鉴于此,研究开发了激光辅助的layer-by-layer共价生长方法来制备高结晶查看详情
- 气候变暖导致的乔、灌木种间物候差异解释高海拔森林扩张2023/07/10高山树线是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且多数树线之上有灌丛分布。该生态过渡带上植被生长普遍受低温限制,对气候变暖敏感。已有研究表明,过去100年的升温导致全球多数高山树线向高海拔爬升。除气候因素外,乔、灌木种间关系也是调控树线位置变化的重要因素,种间竞争作用的加剧会抑制高山树线向高海拔爬升。 物候是决定物种分布范围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物种间竞争能力的关键。植物种间物候差异的微弱变化,显著影响共存物种的竞争能力和生态位分化。已有研究揭示,藏东南的冷湿环境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