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发育所通过创新蛋白聚类方法开发新型碱基编辑工具2023/06/29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开创性地运用AI辅助结构预测,建立起基于三级结构的蛋白聚类方法,并扩展为全新的脱氨酶挖掘体系,开发了一系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碱基编辑工具。该工作为蛋白功能分析、新功能元件挖掘提供了全新策略。新研发的碱基编辑系统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准基因编辑技术(已申请PCT发明专利)。6月2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上。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蛋白质进行功能聚类,是探索其参与的生理过程、设计新型蛋白质等的重要手段。现有的方法主要基于氨基..查看详情
- 我国星地激光高速通信业务化应用实验取得成功2023/06/29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利用自主研制成功的500mm口径激光通信地面系统与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吉林一号MF02A04星开展了星地激光通信实验,通信速率达到10Gbps(每秒10G比特),所获取的卫星载荷数据质量良好,可满足高标准业务化应用需求。本次实验标志着我国已成功实现星地激光高速通信的工程应用,星地通信速率由Gbps迈入10Gbps时代。空天院激光地面系统技术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李亚林介绍,当前星地通信主要采用微波技术,但微波频段资源有限,常用的X频段仅有375兆赫(MHz),近年来开查看详情
- 新疆塔里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陆生植物微体化石研究获进展2023/06/29中奥陶世-志留纪早期是陆生植物关键性状起源与演化的重要时期。目前普遍接受的学术观点认为,陆生植物化石的最早证据可以追溯至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ca.468-463Ma),以冈瓦纳大陆的二分体、四面体型四分体等隐孢子为代表;而在志留纪温洛克世申伍德期(ca.432Ma),出现了最早的陆生植物大化石,如常见于教科书中的库克逊蕨(Cooksonia)。中奥陶世-志留纪的地层是国内外陆生植物起源研究关注的重点层位。然而,囿于化石材料的稀缺,长期以来相关研究进展颇为缓慢。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陆查看详情
- 上海高研院框架催化材料后修饰研究取得进展2023/06/29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曾高峰和副研究员徐庆团队,在共价有机框架(COFs)后修饰用于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Post-syntheticmodificationofcovalentorganicframeworksforCO2electroreduction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可以从温室气体中生产高价值产品,为解决二氧化碳高度排放提供策略。由于分子的可设计性,COFs是构建查看详情
- 理论物理所等在超导量子芯片上模拟黑洞的量子效应研究中获进展2023/06/29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类特殊天体。20世纪70年代初霍金、贝肯斯坦等的研究表明黑洞具有热力学性质:黑洞具有正比于其视界面积的熵;黑洞会以热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粒子,其辐射温度正比于其表面引力;黑洞的质量、熵和温度等满足热力学第一定律。黑洞的热力学揭示了引力的量子效应。因而普遍认为,黑洞是通向量子引力理论的窗口。 实验检验黑洞的量子效应是颇具挑战性的任务,这是由于这些效应非常微弱,且极难观测。比如一个太阳质量大小的黑洞,其对应的霍金温度只有10-8K,远低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查看详情
- 生态中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2023/06/2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城市和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欧阳志云研究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ChangeBiology)和《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ResearchLetters)上。 20世纪,由于不适当的人类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退化。为扭转这一趋势,以联合国REDD+(TheUnitedNationsCollaborativeProgrammeonRe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