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学家建立星系批量高精度测距方法2023/06/216月20日,《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陈孝钿领衔完成的一项重要成果。该研究发现双周期的天琴座RR型变星是最好的标准烛光,利用它的两个周期来测量星系距离不再需要元素丰度的信息,这使得星系批量高精度测距得以实现。一百年前,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测量了第一个河外星系仙女座大星云的距离,从而确定了河外星系的存在,开创了星系天文学的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天文学家已能测量数百亿光年之外的遥远星系的距离,并了解到银河系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星尘。当前,天文学家关注的是如何更准..查看详情
- 力学所等研发出超高强塑性钨高熵合金2023/06/21钨合金具有高密度、高强高硬、抗辐照等优异性能。随着高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以及服役环境的复杂和极端化,对钨合金的强韧塑性等性能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突破材料固有的强度-塑性互斥(trade-off),发展强度2GPa量级同时兼具良好拉伸塑性的超高强钨合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难题。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戴兰宏研究团队前期工作研发了一种具有剪切自锐(self-sharpening)特性的钨高熵合金,首次在铸态钨合金中实现了自锐性的突破,使高速穿甲侵彻能力获得显著提高。近期,戴兰宏团队联合美国加利福尼查看详情
- 太阳能热化学循环技术制氢研究获进展2023/06/21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具有太阳能全光谱利用、无需氢氧分离、理论能源转换率高等优势,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制氢手段。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洁净燃料制备课题组通过载氧材料微观结构的设计和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器内多尺度反应流的研究,合成了产氢性能优异的新材料母体并研制成功规模达10kW的超高温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器。 ABO3型钙钛矿材料因具有极强的氧空位调节和掺杂改性能力,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项目团队基于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针对无机钙钛矿的氧空位计算方法和高通量筛选策略,预测并合成了铬基钙钛矿新母体..查看详情
- 地质地球所揭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中碳循环、气候变化与风化强耦合2023/06/21准确而定量地描述碳排放、气候变化与地质碳汇之间的互馈关系,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是制定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科学基础。然而,目前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未来大气CO2浓度的急剧变化是否会影响地质碳汇的潜力?大陆硅酸盐风化如何响应快速碳排放? 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的PETM事件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契机。PETM事件发生在距今5600万年前,是一次历时短暂、由巨量CO2注入海气系统所引发的快速增温事件。它的碳排放过程与当今人类燃烧化石查看详情
- 植物所等在寄生花基因组进化及花发育机制研究中获进展2023/06/21寄生植物的起源和适应性机制是进化生物学的谜团之一。寄生花(Sapriahimalayana)是内寄生植物中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唯一分布的大花草科(Rafflesiaceae)植物。寄生花寄生于崖爬藤属(Tetrastigma)植物的根或茎中,在营养生长阶段以菌丝状的形态穿插在寄主植物的细胞间隙。当接收到开花信号,它就会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快速分裂、膨大,形成原球茎,冲破寄主的束缚,与世人相见。寄生花无根、无茎、无叶,但绽放出硕大、艳丽的花,这一直是进化之谜。同时,与寄主的专一寄生性也是研究植物与植物互作的良查看详情
- 成都生物所揭示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2023/06/20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蛇类物种,整合谱系基因组学、大规模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方法及基因编辑等实验技术,综合探讨了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6月19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全球蛇类约4000种,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陆地和海洋,在进化历史上处于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节点,是脊椎动物中重要的类群。蛇类具有四肢缺失、身体延长、左右肺不对称发育等特殊表型,揭示这些特殊表型的遗传机制对理解脊椎动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表明,蛇类起源于约1.18..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