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热带生态所游离氨基酸检测传感器研发获进展2023/10/09游离氨基酸是动物体内重要的小分子代谢物。特定种类或多种氨基酸浓度的变化可用于动物机体营养和健康状态的评估,指导精准营养供给。赖氨酸与色氨酸为人体必需氨基酸,是动物限制性氨基酸,并可作为多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谷氨酸为非必需氨基酸,却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广泛的脑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谷氨酸浓度异常会引起多种神经或精神疾病。因此,对赖氨酸、色氨酸和谷氨酸的快速检测是亟需解决的行业问题。基于先前研究,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团队,将自行筛选获得的赖氨酸肽适体...查看详情
- 深圳先进院等研发出首款抗阻横向行走锻炼外骨骼2023/10/08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中心副研究员曹武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合作,在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团队研发了国际首款面向横向行走步态的外骨骼,通过在横向行走时施加主动阻力力矩代替弹力带被动力矩,实现髋关节外展肌肉的精准高效锻炼,为抗阻横向行走锻炼提供了智能化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以DevelopmentandEvaluationofaHipExoskeletonforLateralResistanceWalkExercise为题,发表在IEEE/ASMETrans查看详情
- 力学所提出适用于描述核用钢高温循环应力松弛的新本构模型2023/10/08高温结构材料在先进核反应堆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其进行精确的安全评估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弹性评估方法过于保守,难以适用于先进核反应堆的结构安全评估,亟需开发更为准确的“非弹评估方法”。非弹评估方法的核心之一是开发高温非弹本构模型,以描述结构材料在复杂加载条件下的高温变形行为。高温环境下,结构材料不仅会经历单向或循环的塑性变形,而且会受到蠕变以及蠕变与塑性变形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虽然现有的高温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单独的塑性变形或蠕变,但关于蠕变与塑性变形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描查看详情
- 上海高研院煤制乙炔研究取得进展2023/10/08乙炔(C2H2)和一氧化碳(CO)是制备各种化学品的重要平台化合物。电石(碳化钙,CaC2)法煤制乙炔工艺提供了将包括煤炭在内的各种固体碳(C)直接转化为乙炔和一氧化碳的方法,是乙炔化工的龙头工艺。然而,电石合成温度高(2000℃~2300℃)、废气废渣排放大,是典型的能源密集和高碳排放、高污染的大化工过程,限制了电石工业和下游乙炔化工的发展。设计和开发绿色的煤制乙炔新工艺对推动乙炔化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赵虹和姜标团队,采用BaC2替代CaC2查看详情
- 城市环境所在塑料际抗生素抗性健康风险及驱动机制方面获进展2023/10/08微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有报道证明微塑料能够作为微生物的载体,促进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定殖和传播,从而对生态系统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近年来,对于环境水体塑料际ARGs的报道集中于微塑料表面ARGs的丰度及种类的探究,而对于塑料际ARGs的健康风险及其驱动机制仍缺少定量表征与系统解析。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院士团队-崔丽研究组,在流域尺度上,通过综合考虑ARGs的丰度、人类可及性、移动性、人类致病性和临床可用性,定量评估了5种不同类型微塑料的ARGs健康风险,并解析了流域查看详情
- 上海微系统所研制出微型高精度集成钻石量子电流传感器2023/10/08电动汽车、智能电网、高速列车等新兴工业应用的快速发展,对高精度的电流传感器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传统电流传感器相比,基于量子效应的传感装置可以利用量子态操控技术来提高测量的精度。这些优势使得基于量子效应的电流传感器在各种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制备了基于氮空位(NV)量子色心的微型光电一体化集成钻石量子电流传感器。相关研究成果以Millimeter-ScaleTemperatureSelf-CalibratedDiamond-BasedQuan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