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环境所等在15万年西风-季风协同作用研究中取得进展2023/09/11探讨中纬度西风和东亚季风的演变以及相互作用,对于剖析亚洲气候动态至关重要。目前,西风区的研究聚焦于全新世以来,而全新世气候特征与季风区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之下,西风区长尺度记录较为缺乏,导致冰期-间冰期到千年尺度上西风与季风的相互作用关系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气候变化团队联合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JefVandenberghe等,基于新疆伊犁盆地和黄土高原临夏盆地两个高沉积速率黄土钻孔,通过粒度和有机质指标重建了15万年来西风-季风演化历史(图1)。研究表明,东亚冬季风和西风在冰期-间查看详情
- 苏州纳米所金属型W/WO2固体酸催化剂促进碱性电解水制氢2023/09/11氢气作为高热焓、零碳排放的能源,在未来绿色能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电解水的形式将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持续能源以电能的形式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氢气中是经济且绿色的产氢途径。碱水电解产氢可以避免酸腐蚀电极和催化剂的腐蚀溶解,达到高效制备纯氢的目的,同时可与其他工业半反应(氯碱化工)联用,颇具应用前景。相比于酸性环境中质子直接耦合电子的析氢反应(2H+ +2e-→H2↑),碱性介质中质子的缺乏需要通过额外的水电离补充(H2O+e- →H*+OH-),直接导查看详情
- 上海硅酸盐所在负泊松效应助力陶瓷基复合材料多功能设计方面取得进展2023/09/11天然材料的机械性能往往随着密度的降低而急剧恶化。轻质多孔材料面临着强度低、抗疲劳性能差等问题。通过结构优化设计构建轻质高强的力学超材料,有望改善多孔材料随密度降低而强度剧烈衰减的现象。通过优化多孔材料的结构设计,将多孔材料的功能作用和机械超材料属性的力学增强作用相融合,获得轻质弹性、耐用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并探究其多功能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绍明团队,研发了具有负泊松比、高比强度、超弹性和高抗压强度的陶瓷基复合材料。该材料兼具负泊松比...查看详情
- 西北研究院揭示全脉冲识别闪电干涉仪定位新方法2023/09/11雷电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涉及复杂的物理和大气科学问题。雷电会对人类社会构成火灾、电力故障、通信中断等直接威胁,是触发其他大气现象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对雷电进行剖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科学家一直在追求更高的精度以更深认知这一复杂现象。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基于闪电甚高频辐射信号的精准脉冲匹配和误差修正,提出了全脉冲识别的闪电干涉仪定位方法,为该领域研究带来新突破。与传统的“质心”方法相比,全脉冲识别的新方法在雷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氧化铁催化剂在正丁烷-CO2耦合脱氢反应中原位重构与性能修复机制2023/09/11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研究部低碳烃综合利用及沸石催化材料研究组研究员朱向学和李秀杰团队,在正丁烷与CO2耦合转化制丁二烯反应中催化剂结构原位重构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工作通过有机物辅助热解法制备了ZnFe2O4和Fe2O3催化剂,系统对比研究了其在正丁烷-CO2耦合转化的反应性能,结合XPS、Raman、TEM等表征技术,揭示了二者反应与失活机制的差异,发现了Fe2O3经多次循环再生后催化性能逐渐修复、积碳失活速率常数由新鲜催化剂的0.17h-1逐渐降低至接近零。Fe基催化剂因价查看详情
- 亚热带生态所在西南喀斯特关键带结构与水文过程研究中获进展2023/09/11喀斯特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其中,西南喀斯特是全球碳酸岩连片出露面积最大的区域。碳酸岩具有强烈的可溶蚀性,致使土壤层浅薄,下伏表层岩溶带管道、裂隙网络遍布,空间异质性高,水文过程复杂且迅速。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阐明土壤-表层岩溶带厚度及复杂性是当前研究的难点。这限制了科学家对喀斯特关键带结构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的认知,制约了西南喀斯特区植被恢复初见成效背景下的生态水文功能评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陈洪松课题组依托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建立的喀斯特关键带观测平台,综合地...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