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所在高效室内光有机光伏电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2023/05/29有机光伏电池具有质量轻、柔性、吸收光谱可调等优势,在室内光应用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近几年,有机光伏电池在室内光下的光伏性能不断提高,但有机半导体材料较大的能量无序度将导致更宽的态密度分布,严重限制了器件在弱光环境下的开路电压和能量转换效率,使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严峻挑战。通过聚光技术,增大入射光通量可以有效抑制能量无序度对有机光伏电池室内光性能的影响,但有机光伏电池在聚光环境中的光伏性能和器件稳定性此前较少被报道。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侯剑辉团队基于三种经典的活性层体系(PBDB-TF:Y6、PB2:FC.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造礁珊瑚个体变小适应晚古生代大冰期陆源碎屑输入2023/05/29当今陆源碎屑输入对海洋珊瑚礁造成了严重影响,常常伴随造礁珊瑚的死亡或形态变化。地质历史时期也发生了类似现象,但目前关于造礁珊瑚面对陆源碎屑输入如何响应的认识还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及南京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对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造礁珊瑚的形态大小、陆源碎屑输入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大冰期起始时期陆源碎屑输入与造礁珊瑚个体大小变化的关系。相关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ProceedingsoftheRoyalSoc查看详情
- 上海有机所等在超分子组装体光催化CO2还原制CH4方面获进展2023/05/26光合作用为生命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模拟自然发展人工光合系统,通过“零碳循环”途径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是缓解能源危机和碳排放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天然光合系统产生的能量需供给诸多生命过程,其催化中心数量有限且距离光敏系统较远,导致光能-化学能转化的总量子效率低于0.1~1(植物全年平均~0.1,收获季节~1)。如何“自下而上”利用合成化学和超分子组装手段,模拟天然光合系统中的关键分子基元及精妙组装结构,进而构建人工光合组装体系统并最终实现光能向化学能查看详情
- 合肥研究院研制的智能精确作业模块完成4500米级海试2023/05/26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高理富研究团队研制的智能精确作业模块在南海海域完成了4500米级海上试验,并得到了现场专家组的一致好评与肯定。智能精确作业模块首次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维力传感器集成到深海机械手上,攻克了深海六维力传感器设计、深海目标识别与定位、深海机械臂设计与自主作业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制了深海六维力传感器、双目视觉识别定位系统和七功能机械臂等多个子模块,具备了作业目标识别与定位、作业路径自主规划和目标物自主抓取等功能,破解了深海作业中力或力矩信息缺乏的难题。...查看详情
- 中国科大研制出生物合成的纤维素基绝缘纳米纸2023/05/26随着人类对南极洲、月球和火星等极端环境探索的深入,不断出现的极端环境条件,包括强紫外线(UV)环境、原子氧(AO)和高低温交替环境等,已经成为今后探索的主要障碍。在这些极端环境下,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会发生变化,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重要设备和装置的损坏。在传统材料当中,金属和陶瓷本身具有出色的机械性能和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但金属材料面临密度过高、重量过大的问题,而陶瓷材料则面临脆性和难以加工等问题。另一方面,虽然聚合物具有轻质和可塑的特点,但目前大多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极端环境长期服役会产生高温软...查看详情
- 广州地化所在中性侵入岩堆晶成因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2023/05/26中性侵入岩的成因是个争议强烈的岩石学问题。中性侵入体既不具有基性岩的高密度也不具有酸性岩的高黏度,因此堆晶结构和过程很难识别。虽然在一些辉长岩和高硅花岗岩的研究实例中已经识别出侵入岩的堆晶成因,但是熔体抽取的效率不高导致部分熔体仍困在堆晶之中,掩盖了晶体堆积的证据。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对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的闪长岩和二长岩开展了野外地质考察,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分析,以及alphaMELTS模拟,揭示了中性侵入岩堆晶成因的具体过程。研究发现:1、木植街闪长岩、付...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