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尔士特异埋藏动物群见证寒武纪动物群向古生代动物群演变2023/05/04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国际科研团队在英国威尔士中奥陶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个保存有大量精美软躯体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揭示了4.62亿年前奥陶纪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面貌。该生物群中大多数生物体型较小,为早期动物小型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5月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Ecology&Evolution)上。化石是研究地球历史、生物演化重要的直接证据。特别是保存有软躯体的生物类群,为探索早期生物的形态和生态群落特征提供了重要窗口,因而该类型生物群被称为&ldquo查看详情
- 上海药物所发展出时空可分辨全局性解析蛋白质-DNA相互作用新方法2023/05/04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在生物学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精确解析蛋白质-DNA相互作用能够揭示二者相互识别机制和动态变化,对于剖析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基因的调控机制至关重要。虽然已有的研究方法在表征高亲和力的DNA-蛋白质(尤其是转录因子)的识别和作用机制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对于生物体系中低丰度的蛋白质以及动态、微弱的蛋白质-DNA复合物的分析仍颇具挑战性。为了实现时空动态的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全景解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小华课题组和谭敏佳课题组合作,在前期开发的光诱导PANAC光点击化学的基础上,发展了查看详情
- 植物所在昆虫多样性对森林树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关系的调控机制研究中获进展2023/05/04森林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生物多样性正加速丧失,对生态系统功能构成威胁。目前,已有关于物种多样性能促进森林生产力的研究,但多只关注植物多样性,缺乏对其他营养级生物多样性的验证,这限制了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内在机制的认知。昆虫是动物界中多样性和数量最多的纲,几乎遍布各种类型的栖息地。它们通过与植物的多种相互作用,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亚热带森林拥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是昆虫最重要的栖息环境之一。然而,昆虫多样性是否会...查看详情
- 物理所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进展2023/05/04铜锌锡硫硒太阳能电池(CZTSSe)是一种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因吸光系数高、弱光响应好、稳定性高、组成元素储量丰富、环境友好且价格低廉而颇具发展潜力,从而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孟庆波团队多年来在该类薄膜太阳能电池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在高质量铜锌锡硫硒薄膜制备、界面调控、器件载流子动力学分析和电池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例如,基于二甲亚砜(DMSO)体系,发展了一种可以同时调控背界面和吸收层体相缺陷的Ge掺杂策略,所制备的CZTSSe电池认证效率为12.8;在界查看详情
- 地化所在嫦娥五号月壤中发现蒸发沉积成因的蓝辉铜矿2023/05/04由于缺乏磁场和大气的保护,月球表面持续受到陨石和微陨石的轰击。撞击引起的气化沉积作用是月表物质经历的典型改造过程。该过程往往伴随独特矿物相的产生(如纳米金属铁以及Fe2Si等矿物)。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据,揭示了月表撞击过程引起的气相组分迁移及其对月表物质的典型改造效应。嫦娥五号月壤中蓝辉铜矿的发现,进一步拓宽了科学家对月...查看详情
- 大连化物所利用中性金属团簇实现水分解2023/05/04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江凌和副研究员李刚团队,采用自主研制的红外-极紫外(IR-VUV)双共振红外光谱实验方法,利用中性钒金属双聚体,实现了水的高效分解。水分解是制造可再生和环保能源的富有前景的方法。由于分散在载体上的金属原子/团簇可提高许多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金属原子/团簇与水分子之间的反应机理,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水分解的微观机制。中性团簇由于缺乏电荷,难于探测和质量选择,实验研究颇为困难。因此,实现中性金属团簇与水的反应机理研究是科学家的梦想。江凌和李刚团队发展了高通量...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