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病毒所等在人巨细胞病毒致神经损伤机制研究中获进展2023/05/084月25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罗敏华团队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ofVir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HumanCytomegalovirusIE1impairsneuronalmigrationviadownregulatingconnexin43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导致胎脑发育损伤的新机制。先天性HCMV感染是导致出生缺陷的最重要感染性病因。严重的HCMV感染可导致胎儿脑组织出现无脑回、多个小脑回、小脑发育不全畸查看详情
- 古脊椎所等发现东特提斯主龙型类新属种“隐秘细颈龙”2023/05/06长长的脖子具有生存优势,包括拓展视野、便于获取食物、增加活动范围等。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脊椎动物产生了诸多“长cháng颈”的类型,例如,蛇颈龙类、蜥脚类恐龙和长颈鹿以及多种鹭鸟等。然而,地球历史上最夸张的“颈身比”出现在一些三叠纪的主龙型类(Archosauromorpha)。这一早期分异的主龙型类支系是一群“长颈族”,部分种类的颈部长度超过其总体长的一半。长颈龙和恐头龙便是其中的代表。长颈龙(Tanystrop查看详情
- 短寿命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揭示中子星性质2023/05/06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核质量测量团队与合作者,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利用国际首创的新型质谱术,精确测量了一批关键原子核的质量,研究了中子星表面的X射线暴,从新的角度约束了中子星的性质。5月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物理》(NaturePhysics)上。中子星是人类已知的最致密的星体之一。X射线暴发生在中子星与伴星(通常是一颗红巨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中,是目前已知的最频繁的天体热核爆发过程,也是太空望远镜所能观察到的最亮的天文现象之一。中子星强大的引力将伴星中富含氢和氦的燃料吸积到中子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鱼类入侵的功能多样性机制2023/05/06生物入侵与污染、栖息地破碎化、过度利用与气候变化等因素,是人类世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关键驱动。然而,某些非土著物种在新环境中得以生存,而某些则难以形成定居种,因此预测物种入侵潜力是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进化实验室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北美1800多个小流域的淡水鱼类群落开展研究,从功能性状的角度揭示了淡水鱼类入侵的生态学机制。研究表明,入侵物种不仅具备人为活动引入(休闲渔业或水产养殖)的特征,...查看详情
- 科学家在超构表面微型高光谱成像研究中取得进展2023/05/06光谱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被视为物质的指纹。光谱成像通过记录不同空间位置的光谱来捕捉物质的空间和光谱信息,不仅可以感知物质的客观存在,还可以了解物质的组分。光谱成像技术已被广泛用于食品安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和卫星遥感等领域。光谱成像系统通常由光谱器件(色散元件或滤色片)和CMOS图像传感器组成。由于这些光谱器件的体积和质量普遍较大,导致成像系统的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且成像速度较慢。这与实际应用中小型化、轻量化和集成化的需求相矛盾。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李辉团队与中...查看详情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在层级调节模块调控水杨酸信号传导的研究中取得进展2023/05/06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团队在《植物生理》(PlantPhysiology)上发表了题为HierarchicalregulatorymoduleGENOMESUNCOUPLED1-GOLDEN2-LIKE1/2-WRKY18/40modulatessalicylicacidsignaling的研究论文。该团队此前阐明了细胞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耦合表达的重要性,即光合作用相关的细胞核编码基因(PhANGs)和叶绿体编码基因(PhAPGs)的协调表达对于维持光合作用活性氧(ROS)稳态至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