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海洋所在抗性基因介导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结构多样化研究中取得进展2023/05/10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长生团队在抗性基因介导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结构多样化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揭示了糖苷酶KijX水解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Lobophorin(LOBs)中的糖基侧链,从而介导菌株对LOBs产生抗性的新机制,阐明了异源重组菌株中LOBs的结构多样化是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簇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抗生素耐药性和结构多样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AWidespreadGlycosidaseConfersLobophorinResistanceandHost-DependentSt查看详情
- 国家纳米中心等实现等离激元纳米腔中InSe面外激子巨增强发射2023/05/10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新风团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张文凯团队和北京大学张青团队研究了机械剥离的InSe中面外激子的荧光发射增强,最大增强因子达34000,为面外激子光学性能的调控和面外偶极取向的集成光子设备的设计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Letters)上。二维半导体材料固有的面外(OP)激子表现出垂直于原子平面的偶极矩。由于其严格的p偏振发射、可调的自旋谷耦合和支撑较高的偏置场,OP激子被认为是新兴光子学应用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有效介质。与面内(IP)激子不同,OP激子对扰动光场查看详情
- 昆明植物所在香茶菜属植物杂二萜的发现与仿生合成研究中取得进展2023/05/10环丁烷作为重要的结构单元广泛存在于众多天然产物中,如萜类、黄酮、甾体和生物碱。含有环丁烷片段的天然产物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同时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十余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普诺·白玛丹增团队在对香茶菜属植物帚状香茶菜(Isodonscoparius)的研究中,先后发现了15个含有环丁烷片段的杂二萜分子:scopariusicacid、scopariusicidesA–M和--isoscopariusinA。近期,该团队对该种植物中所发现的两个具有6查看详情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肠道微生物介导的药物耐受新机制2023/05/095月8日,《自然-代谢》(NatureMetabolism)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姜卫红研究组等撰写的研究论文(Inactivationoftheantidiabeticdrugacarbosebyhumanintestinalmicrobial-mediateddegradation)。该研究发现了肠道微生物介导的药物分解代谢途径及关键酶,揭示了糖尿病一线药物阿卡波糖降解及耐药的新机制。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协同代谢,在食物和药物的转化、修饰、降解及利用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精准医疗查看详情
- 物理所通过光学二次谐波产生揭示磁电耦合演变2023/05/09磁电耦合通常存在于多铁性体系中,即铁电有序性可以由磁场调控,同时(反)铁磁有序性可以由电场来调控,因此这一基本物理特性在多场调控、自旋电子学、传感和能源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而由于自支撑多铁性氧化物薄膜或二维体系的不稳定性和易碎性,传统方法限制了相关探测和研究,而使这些同时发生的电磁有序和耦合的表征、机制研究及耦合效应调控变得颇具挑战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光物理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金奎娟与中科院院士杨国桢课题组,致力于利用光学二次谐波产生(Sec...查看详情
- 声学所提出针对井下数据遥传的钻柱声信道建模方法2023/05/09目前,将随钻声波测井从“声速测量”提升为“智能导钻”的瓶颈是井下数据的通讯速率太低以致无法实现实时、有效的地层评价。以钻柱导波作为载体开展数据遥传是新颖的设想,具有部署成本低、信道容量大和场景适应性广等潜在的优势,近年来受到国际石油工业界的关注。然而,实现该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掌握周期结构导波在充液井孔中的传播特性。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超声学实验室固体声学与深部钻测团队提出了针对井下数据遥传的钻柱声信道建模与仿真方法。该研究将二维随钻声场中的导波传播特性归结为轴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