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地化所揭示上寒武统排碧阶SPICE事件的地球化学成因2023/04/07全球范围内上寒武统排碧阶地层中普遍记录了一次碳酸盐岩稳定碳同位素(δ13Ccarb)正向漂移事件,即SPICE(SteptoeanPositiveCarbonIsotopeExcursion)事件。关于SPICE事件的成因,研究普遍认为是由于在广泛的大洋缺氧/缺氧硫化条件下有机质埋藏增加,但存在较大争议。如图1所示,研究发现在全球区域等时沉积地层中残余有机质(干酪根)同时富集重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而驱动这种协同变化的可能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究。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查看详情
- 稻城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开展脉冲星探测实验2023/04/07近日,正处于系统调试阶段的稻城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DSRT)开展了我国首次基于射电图像序列的脉冲星探测实验,从连续射电图像中成功识别出脉冲星闪烁。DSRT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太阳射电监测“综合孔径相机”,工作在150-450MHz频段。系统采用独特的圆环阵列构型和原创的单通道多环绝对相位定标技术,可以高质量监视太阳的爆发活动,实现连续成像成谱观测,为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提供自主数据。DSRT阵列由313个6米口径抛物面天线组成,所有天线均匀分布在直径1000米的圆环上,是目前全球规模查看详情
- 大连化物所提出二氧化碳大规模资源化耦合利用新途径2023/04/07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DNL12)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团队提出了二氧化碳(CO2)与烷烃耦合制备芳烃大宗化学品的新途径。研究发现使用酸性分子筛作为催化剂,可催化CO2与轻质烷烃发生耦合反应,同时促进芳烃的生成,产物中芳烃选择性高达80,进一步证实部分CO2的碳原子直接进入了芳烃产物。CO2作为碳资源的规模化高附加值利用是实现其减排的重要方向。然而,由于其热力学稳定,以CO2为原料高效转化为大宗化学品颇具挑战。目前主要通过石脑油催化重整等石化路线进行生产,存在原料和查看详情
- 古DNA研究揭示5100年来青藏高原人群的演化历史2023/04/073月18日,Science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合作完成的针对青藏高原地区古人群开展的大规模、系统性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通过与考古学家合作,付巧妹团队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30多个遗址中获取97例青藏高原古代人类个体的核基因组,运用遗传学的手段系统地还原了青藏高原5100年以来人群的遗传演化与交流互动的历史。这是青藏高原迄今采样规模最大、地理覆盖最广的古DNA研究。该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人群特有查看详情
- 国家天文台完成EP卫星主载荷WXT微孔龙虾眼X射线聚焦镜交付2023/04/073月3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北京举行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主载荷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第12套微孔龙虾眼X射线聚焦镜交付仪式。WXT是EP卫星的主载荷,采用了微孔龙虾眼(Micro-PoreOptics,MPO)光学技术,具有3600平方度的视场,探测能段为0.5-4keV。相比目前国际上的其他巡天望远镜Swift/BAT和MAXI,EP卫星WXT的探测灵敏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该仪器由国家天文台和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国家天文台X射线成像实验室具体承担了微孔龙虾眼X射线聚焦镜查看详情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植物平衡生长和盐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2023/04/074月3日,NaturePlan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赵春钊团队题为FERONIAcoordinatesplantgrowthandsalttoleranceviathephosphorylationofphyB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类受体激酶FERONIA(FER)通过光敏色素phyB介导的光信号通路来调控植物生长和盐胁迫响应之间的平衡。土壤盐碱化是威胁作物生长和产量、阻碍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因此,利用科学手段提高作物的耐盐性,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