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物理所揭示PR-DUB去泛素化酶复合物特异性去除核小体H2AK119泛素化的分子机制2023/03/313月2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许瑞明与朱冰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BasisoftheH2AK119specificityofthePolycombrepressivedeubiquitin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人源PR-DUB复合物结合H2AK119泛素化核小体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阐明了PR-DUB特异性去除核小体H2AK119单泛素化修饰(H2AK119ub1)的分子机理。多梳蛋白(Polycombgroupproteins)通过抑制基因表达对胚胎发育及细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有翅蚜高效传毒的分子机制2023/03/31桃蚜(Myzuspersicae)是全球分布的广食性农业害虫,能够为害上百种植物并传播较多农作物病毒病,是重要的农业病原媒介昆虫。据统计,超过55的植物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蚜虫传播病毒造成的危害大于对植物的直接危害。自然界中,蚜虫依据不同密度、营养、光温等环境因素在有翅型和无翅型之间转变,具有翅两型分化现象。“迁飞型”的有翅蚜和“繁殖型”的无翅蚜在转移扩散、寄主选择、取食行为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与无翅型蚜虫相比,有翅蚜频繁更换取食位点、具备更强的转移扩散查看详情
- 原位电镜确认立方冰2023/03/31水是宇宙中含量仅次于氢气的物质,而冰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固体。它们是恒星形成的基础,也是生命之源。人们对冰的观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在西汉,诗人韩婴发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科技革命先驱开普勒曾发出疑问“为什么飘落的雪花总是六角片状?”。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在自然界中冰是一种属于六角密堆结构的晶体,这种微观的分子排布决定了宏观上冰晶的形貌往往具有六次对称性。我们将这种晶体结构的冰称为“六角冰”。冰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例如,在天气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GSDMB膜打孔介导细胞焦亡的结构基础和调控机制2023/03/31细胞焦亡是一种裂解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由gasdermin蛋白受上游信号激活后释放其N端结构域在细胞膜上打孔引发,具有高度促炎的免疫学特征。在天然免疫应答中,经典的炎症小体通路和细菌脂多糖(LPS)活化的非经典炎症小体通路激活gasdermin家族的GSDMD,介导细胞焦亡来拮抗和清除病原菌感染。2020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团队发现,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分泌的颗粒酶A(GZMA)特异地切割和活化靶细胞内gasdermin家族的另一个成员GSDMB,通过GSDMBN端结构域的膜打孔活性引起靶细胞焦亡。这一发查看详情
- 植物所揭示土壤有机碳不同分子组分的周转差异及温度敏感性2023/03/30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储量最大的活跃碳库。探究土壤有机碳周转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对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然而,土壤有机碳组成复杂,不同分子组分的化学结构和环境行为(如与土壤矿物的交互作用)存在差异,其周转及对增温的响应也不同。传统观念认为具有芳香环结构的木质素较难降解、周转较慢,而新观念认为环境因素而非化学结构决定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周转速度,但缺乏直接证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冯晓娟研究组与合作者,基于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地样带跨度超过3000公里的13个土壤剖面,利用先进的单体化合物放射...查看详情
- 过程工程所开发出可生物降解及生物循环再利用的新型玻璃2023/03/30氨基酸和肽是内源性生物分子,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完全环保和可生物循环再利用。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闫学海团队以氨基酸或肽衍生物为原料,开发出一种可生物降解、生物循环再利用的新型玻璃。这种生物分子玻璃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Advances上。玻璃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商用无机玻璃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有机玻璃不可生物降解,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将带来生态危害和社会负担。研究人员将氨基酸或肽衍生物在惰性氛围内进行“熔融-淬火”处理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