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喜马拉雅冰湖接触冰川质量损失被低估2023/04/07数字高程模型(DEM)被广泛用于估算全球冰川质量损失。传统的基于DEM的大地测量法只能观测到冰川表面和水面,无法揭示发生在冰前湖泊水面以下的冰川质量损失。喜马拉雅地区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冰湖。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正在加速消融与退缩,与冰川相连的冰湖迅速扩张。前人研究更多地聚焦冰湖面积和水量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冰湖溃决、洪水灾害风险。然而,冰湖扩张引起的水下冰质量损失在传统的大地测量法中未被考虑,导致喜马拉雅甚至全球尺度的冰川质量损失被低估。第二次青藏科考“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科考分查看详情
- 深圳先进院发展出用于可持续能量转换的高效低成本催化剂2023/04/07电催化氧还原和析氧反应(ORR/OER)是水分解、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二氧化碳还原等一系列清洁能源技术的关键反应之一。同时,加快氧还原(ORR)和氧析出(OER)反应,实现高稳定的双功能氧催化是实现可持续能量转化与存储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将具有ORR和OER催化活性的材料进行混合制备双功能催化剂,但这种类型催化剂均一性较差,且难以对电子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导致活性和稳定性依旧欠缺。3月31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唐永炳、郑勇平团队研发出双功能碳基高效催化材料。相关研究成果以查看详情
- 力学所等在深层页岩吸附气与游离气量化表征研究中获进展2023/04/07加快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对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层(埋深大于3500m)页岩的高温高压环境下,纳米孔隙更发育,限域空间内的气体将以“类固态密堆积”形式存在,密度大于游离态气体的密度。此外,随着孔径减小,甲烷的热力学参数会发生变化,不同页岩孔隙中赋存的甲烷相态特征差异很大。如何准确描述和定量表征深层页岩储层中吸附气和游离气是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难点,直接关系到深层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估计算、有利目标区筛选和开发方案制定等问题,也是实现深层页岩气藏科学高效开发的基础。近查看详情
- 地化所揭示青藏高原表层土壤汞的累积分布与来源贡献2023/04/07汞(Hg)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随人为活动或自然过程排放进入大气环境,经大气循环传输并沉降累积至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活跃汞储库之一,储存了陆地生态系统至少90以上的汞。土壤累积的汞一方面可被还原为Hg0重新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增加大气汞负荷,另一方面随地表径流进入水生生态系统,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MeHg)并通过食物链富集放大,造成潜在生态环境安全与人体健康威胁。因此了解土壤汞的来源特征和累积过程,是定量汞的全球生态风险、评估汞暴露对人类和野生动物的潜在风险的前提与基石。青藏高原...查看详情
- 物理所在碳纳米管薄膜电学输运性能与其手性结构的依存关系方面获进展2023/04/07建立碳纳米管电学输运性能与其手性结构的依存关系,对于设计和构建高性能碳基器件具有重要意义。十多年前,科研人员尝试基于单根碳纳米管构建晶体管,探测其电学输运性能与结构的关系。由于单根碳纳米管电学信号弱、手性结构表征困难,揭示其性能与手性结构的关系颇具挑战性。多种类单一手性碳纳米管的宏量制备是解决这一科学问题的关键。鉴于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A05组研究员刘华平团队发展了高精度凝胶色谱技术。该技术在原子尺度上对碳纳米管手性结构进行高分辨识别和...查看详情
- 国家纳米中心在肿瘤细菌疗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2023/04/07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赵潇在肿瘤细菌疗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Modular-designedengineeredbacteriaforprecisiontumorimmunotherapyviaspatiotemporalmanipulationbymagneticfield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细菌疗法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包括嵌合抗原T细胞(CAR-T)疗法和溶瘤病毒在内的人工生物系统疗法已取得显著的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