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地理所在长白山地土壤碳库热稳定性维持机制方面取得进展2023/08/23土壤碳库稳定性维持是目前土壤学研究的核心与难点。长期以来,惰性分子化学抗性与矿物选择性保护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碳库稳定性维持机制,但哪种机制更为重要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山地生态系统的植被与土壤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梯度变化,为揭示碳库稳定性维持机制、识别主要控制因素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物与环境学科组按照海拔梯度对长白山土壤、植被等开展了系统调查,基于热裂解-气质联机(Py-GC/MS)与热重分析(TGA)分析,揭示了长白山不同植被带土查看详情
- 新疆理化所等在ESIPT探针调控检测高锰酸钾方面取得进展2023/08/23高锰酸钾(KMnO4)广泛用于医药消毒、水质净化、工业生产等领域,但过量摄入或排放会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实现对微量高锰酸钾的超灵敏、特异性、快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类分子因具有大的斯托克斯位移、强的光稳定性、高的量子产率以及对周围介质的光敏感性等特点,被用于反应型荧光探针的设计。ESIPT探针的发光性能可通过溶剂氢键作用、分子异构化、介质酸/碱度和化学修饰等来调节。目前,多数化学修饰策略集中于研究分子性质和ESIPT变化过程,而关于分子对目标分析物传感性能影查看详情
- 氧化铪基铁电存储材料研究取得进展2023/08/22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存储器的存储密度、访问速度及操作次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氧化铪基铁电存储器具有低功耗、高速、高可靠性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的潜在解决方案。现在普遍研究的正交相(orthorhombicphase,简称“o相”)HfO2基铁电材料由于自身高铁电翻转势垒和“独立翻转”的偶极子翻转模式,使基于该铁电材料的器件具有高矫顽场,导致器件工作电压与先进技术节点不兼容、擦写次数受限等问题。这一问题是基于o相HfO2基铁查看详情
- 多年拉尼娜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2023/08/22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贾凡副研究员联合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学者,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多年拉尼娜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相关研究成果以《全球变暖下更加频发的多年拉尼娜事件》(IncreasedoccurrencesofconsecutiveLaNinaeventsunderglobalwarming)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同时,《自然》向全世界媒体做推介,并邀请同领域专家在NatureNews&Views上发表了评述性文章。&e查看详情
- 脑智卓越中心揭示大脑区分来源于主观想象与客观感知信息的神经机制2023/08/228月15日,《神经科学杂志》(TheJournalof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Neuralrepresentationsinvisualandparietalcortexdifferentiatebetweenimaginedperceivedandillusoryexperienc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俞青研究组完成。该工作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记录人类被试在感知和维持不同来源信息过程的大脑活动,揭示了顶叶皮层和早期视觉皮层在区分来自内查看详情
- 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苔藓促进土壤碳氮积累机制研究获进展2023/08/22退耕还林还草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随着植被恢复进程的推进,石漠化地区土壤表层形成了约1cm厚的苔藓层,但其对下覆微生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关联的土壤碳氮积累的影响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三种典型人工植被恢复方式(单一人工林、单一牧草地、人工林间作牧草)长期观测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苔藓移植和剔除处理,以无苔藓覆盖裸土和苔藓覆盖土壤为对照,分析了自然苔藓、移植苔藓和剔除苔藓对土壤碳氮指标、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