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大等发明新型离子膜实现近似无摩擦的离子传导2023/04/27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杨正金团队与合作者设计了一类新型离子膜,首次实现膜内近似无摩擦的离子传导,有望应用于能源转化、大规模储能以及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论文4月26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离子膜是液流电池、燃料电池等电化学器件或装备的关键部件,传统离子膜普遍存在吸水后容易发生溶胀变形、结构疏松等问题,特别是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发生结构老化、性能下降。中国科大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具有贯通亚纳米离子通道的微孔框架离子膜材料,同时在通道中进行了化学修饰,不仅解...查看详情
- 天文学家首次对黑洞阴影和强大喷流一起成像2023/04/27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路如森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在毫米波段开展的新观测,首次对著名的射电星系Messier87的黑洞阴影以及其周围显示落入中央黑洞的物质的环状结构和强大的相对论性喷流一同进行了成像。图像首次表明了中央超大质量黑洞附近的吸积流与喷流起源之间的联系。此次的观测结果由全球毫米波甚长基线干涉测量阵列(GMVA)联合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和格陵兰望远镜(GLT)获得。这两个观测台站的加入大大增强了GMVA的成像能力。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ld查看详情
- 植物所等揭示小立碗藓独特光合膜色素蛋白复合体的精细结构及组装原理2023/04/26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是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中执行光能捕获、传递和转化的重要超分子蛋白质机器。光合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的光环境,进化出多种多样的光能捕获机制。苔藓植物代表植物演化过程中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的过渡类群,位于藻类和维管植物的中间位置。小立碗藓(Physcomitriumpatens)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有着独特和多样的捕光天线组成,对其捕光天线与光系统蛋白复合体的结构研究将为揭示早期植物对陆生环境的适应提供重要线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组与浙江大学合作,查看详情
- 电催化乙炔半加氢研究获进展2023/04/26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化学物理系教授曾杰研究团队联合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夏川、研究员郑婷婷团队,研发了配位不饱和铜纳米点催化剂,实现了高活性电催化乙炔半加氢制乙烯并用于乙烯纯化。相关研究成果以Electrosynthesisofpolymer-gradeethyleneviaacetylenesemihydrogenationoverundercoordinatedCunanodot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乙烯是查看详情
- 烟台海岸带所在大气沉降对近海水体碳和营养盐循环影响方面获进展2023/04/26大气沉降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碳和营养盐等生源要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显著影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环境灾害监测评估团队以山东半岛北部养马岛海域为代表性研究区域,在大气沉降对近海水体碳和营养盐循环影响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该海区是北黄海重要的扇贝养殖区。近年来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以及区域性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该海域夏季水体缺氧和酸化现象频发,制约了扇贝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该团队基于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及降水样品中碳和营养盐的分析,报道了养马岛附近海域大气颗粒物...查看详情
- 亚热带生态所喀斯特关键带植物水分适应机制研究取得进展2023/04/26西南喀斯特关键带具有基岩广泛出露、土层浅薄且不连续的特点,与土层较厚的非喀斯特关键带相比,同等深度范围内的储水能力明显偏低,加之水分渗透性强,岩溶干旱风险高,严重制约该区植被的生长和可持续恢复。在此背景下,探明植物的水分利用来源是探讨喀斯特关键带植物对“石多土少水缺”环境适应机制的关键。水分来源是植物水分适应机制的核心,涉及吸水深度来源(空间来源)和时间来源。目前关于植物水分来源的研究集中在空间来源方面,包括不同深度的土壤水源、地下水源、甚至是基岩裂隙水源。而植物水分的时间来源是表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