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细胞外囊泡分离分析研究获进展2023/04/25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孙佳姝团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教授张少华等合作,开发了新型微流控脉冲过滤技术与高灵敏热泳检测平台,实现了全血样本中肿瘤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vesicle,EV)的高效分离分析并用于乳腺癌早期诊断。相关研究成果以Cascadedmicrofluidiccircuitsforpulsatilefiltrationofextracellularvesiclesfromwholebloodforearlycancerdiagnosis为题,发表查看详情
- 遗传发育所揭示大豆籽粒性状调控的新机制2023/04/25大豆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子大小和粒重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产量构成的要素之一。然而,人们当前对大豆种子粒重调控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因此挖掘粒重调节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制,对培育优质的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4月17日,《植物学报》(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劲松团队题为GmJAZ3interactswithGmRR18aandGmMYC2atoregulateseedtra查看详情
- 国科大揭示福岛双震事件源自俯冲带挠曲断层的重新激活2023/04/25俯冲带地震活动主要分为在两个汇聚板块之间接触面发生的板间地震以及在板块内部发生的板内地震。太平洋板块以每年9cm的速率向鄂霍茨克板块俯冲,并形成了日本海沟俯冲带。这一区域的地震活动近期重新活跃起来,在2021年2月13日和2022年3月16日接连发生地震,其震中相距仅几公里且震源均位于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内部。发生时间、位置及震级如此相近的两次地震构成了一组鲜见的板内双震事件。解析此次双震事件的破裂过程有助于加深对俯冲带板内地震破裂特征的认识、揭示两次地震相关的发震机制和孕震环境。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理与行星..查看详情
- 科研人员破解海参“吐丝”之谜2023/04/24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胡超群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海参敌害防御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破解了海参“吐丝”之谜。该研究揭示了玉足海参居维氏器防御敌害的物质基础、感知过程与喷射机制,4月10日,相关研究成果以TheHolothurialeucospilotagenomeelucidatessacrificialorganexpulsionandbioadhesivetrapenrichedwithamyloid-patternedprot查看详情
- 化学所等在硅带隙以下高性能有机光电探测方面获进展2023/04/24近红外光响应的有机光电探测器(OPDs)具有光电性质易调控、可大面积柔性印刷制备、可室温工作等优点,在可穿戴智能设备、柔性电子皮肤、生物医学成像等新兴领域颇具应用前景。然而,高性能的超窄带隙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较为困难。目前关于强近红外Ⅱ区(1000-1700nm)尤其是硅带隙以下波段(>1100nm)响应的有机光电探测器鲜有报道,且比探测率(D*)普遍低于商用无机探测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林禹泽课题组在高性能近红外有机光伏材料与光电器件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系列进展查看详情
- 东北地理所在湿地螺类多样性地理格局与形成机制方面获进展2023/04/24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已有研究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纬度、海拔等梯度和热点/贫瘠区域差异等地理格局。相较于陆生生物,当前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认识有限。由于湿地的水陆过渡性和非地带性特征,湿地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备受关注,但既往研究集中在鱼类,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颇为贫乏。东北是我国沼泽湿地最大的集中分布区,其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大兴安岭...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