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地理所在资源波动对植物入侵影响的土壤微生物调控机制方面获进展2023/09/26资源波动假说认为,本地植物群落的资源可用性波动可能加剧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尽管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缺乏一致的结论,这或是由于较多研究关注资源波动对外来植物入侵的直接影响,而忽视了其他生物的调控作用。例如,贫瘠土壤中的共生微生物可能对植物互作的影响更大,而在富饶的土壤中,可能是土壤病原菌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养分变化引发的土壤微生物结构变化可能影响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的互作,从而影响外来植物的入侵过程。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生物入侵生态学团队开展了多物种的温室盆栽实验,以检验上述假...查看详情
- 生态中心黄土高原社会-生态陷阱研究获进展2023/09/26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院士团队在黄土高原社会-生态陷阱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scapingsocial–ecologicaltrapsthroughecologicalrestoration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sLoessPlateau为题,发表在《人与自然》(PeopleandNature)上。 生态系统退化和贫困是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以我查看详情
- 武汉植物园等在植物异型花柱分子遗传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2023/09/26异型花柱是被子植物中的一种特殊的花多态现象和雌雄异位形式。具有异型花柱的物种,通常同时具有自交不亲和机制。这一性状在防止自交的同时可以促进异交。异型花柱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分布,已在28个科中被报道,这或是至少20次独立起源并趋同演化的结果。异型花柱在遗传上由S位点决定。S位点是一个超基因,由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这些基因分别控制花柱长度或雄蕊高度等特征)。虽然已有关于异型花柱的较多研究,但对异型花柱分子机制的探究局限于少数物种。因此,探究不同物种中的异型花柱的分子机制对剖析异型花柱趋同演化的过...查看详情
- 地球环境所环境样品锕系核素分析方法研究获进展2023/09/26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核活动向环境中释放了大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并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污染。其中,钚和镎的同位素(238239240241Pu和237Np)因具有强的α放射性、高化学毒性和环境持久性等特性,是核环境安全的重点关注对象。同时,由于这些锕系核素的同位素比值(240Pu/239Pu、238Pu/239+240Pu、241Pu/239+240Pu和237Np/239Pu)所携带的源项信息,使其作为特征指纹信息广泛地应用于核环境安全、核取证、地球环境过程的示踪以及人类世界限划定等研究。查看详情
- 气候变暖促进陆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源和植物源碳积累研究获进展2023/09/26全球变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已得到广泛研究,但关于微生物源和植物源碳对气候变暖的具体响应仍缺乏了解。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团队对142篇论文进行meta分析,对986项不同碳源对气候变暖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导致陆地碳库平均增加了5.46。具体来说,微生物源碳平均增加了6.32,植物源碳平均增加了3.70。虽然气候变暖的持续时间和增温幅度不会显著影响微生物源碳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却会影响植物源碳的响应。该研究观察到不同碳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受特定环境背景的影响。不同碳源对气候变暖反查看详情
- 华南植物园揭示森林碳汇的多重限制2023/09/26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大碳汇,主要通过树木生长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减缓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亚马逊森林碳汇的减少是干旱导致树木死亡,进而引起的森林生物量降低,并发现植物木质部水力安全边际这一关键性状可用于预测树木干旱死亡风险和森林生物量。然而,其他全球变化过程同样深刻影响着森林碳汇,且影响趋势和程度时空差异极大,亟需构建多时空尺度、评估全球变化对森林碳汇影响的研究框架,以探究森林碳汇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副研究员...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