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天文台等揭示双氧氖白矮星并合结局2023/09/25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吴程远和王博等,揭示了双氧氖白矮星并合后的演化。研究发现,这类天体的演化结局与并合后产生的内部氧氖火焰的传播状态密切相关,而并合天体的自转以及星风物质损失过程对演化影响不大。相关研究成果以Evolutionofdoubleoxygen-neonwhitedwarfmergerremnant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处于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会通过引力波辐射损失角动量最终发生并合(图1)。双白矮星系统是星系中重要的引力波源;大质量的双白矮星系统与I查看详情
- 宁波材料所在盐适应海洋传感凝胶方面取得进展2023/09/25传感技术是现代信息产业的支柱之一。由软材料构建的柔性传感器件可作为传统硬质传感器件的重要补充,在可穿戴传感、智慧医疗、软机器人、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得益于离子导电凝胶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力学匹配性和类生物导电机制,离子导电凝胶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柔性传感材料之一,在运动感知、健康监测、通讯交流等领域得到广泛研究。然而,由于凝胶网络本征的亲水特点,传统离子导电凝胶传感材料在水环境中缺乏稳定性,无法应用于包括海洋在内的各类水环境中。而海洋与陆地一样,是人类的重要活动空间,尤...查看详情
- 武汉岩土所揭示土体蒸发过程中的真实界面蒸发2023/09/25在土壤水蒸发过程中,水的气化仅发生在气-液界面上而非表观土壤表面。气-液界面的演化在蒸发过程中占据主导性作用。研究不同饱和度下的界面特性,对于剖析土壤水分蒸发的关键机制颇为重要。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董毅致力于包括非饱和土测试技术与理论在内的多相岩土介质力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针对非饱和土的界面蒸发微尺度特征,通过X射线显微断层扫描方法扫描玻璃珠样品,研究土壤水分蒸发中的几何和拓扑特征。拓扑分析表明:液相和气相呈现互补的连通性,该行为由归一化的欧拉特征数量化;提取每种典型界面簇,...查看详情
- 合肥研究院揭示新型DNA链置换反应2023/09/25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张钠课题组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揭示了G四链体中自发进行基于非经典Hoogsteen氢键配对的新型DNA链置换反应,实现了G四链体重组装。该团队解析了由一条靶标链和两条富G短链探针构成异三聚G四链体的核磁共振溶液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DNA链置换反应通常基于经典Watson-Crick碱基配对原则,以一条DNA单链将另一条序列相似的目标DNA单链从所处的DNA双螺旋结构中置换出来。这种在DNA双链螺旋结查看详情
- 地化所在硫化物尾矿植物修复过程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获进展2023/09/25全球矿业活动产生大量尾矿,暴露地表未修复的富重(类)金属尾矿易通过风力和水力侵蚀扩散,对区域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威胁。硫化物尾矿通常呈现有机质含量低、营养元素缺乏、保水透水能力差、微生物群落结构简单、pH低和有害元素含量高的地球化学特征,导致植物难以自然生长,缺乏植被覆盖则致使有害元素易迁移扩散。因此,通过添加堆肥等外源物质调节尾矿pH并提供营养元素,以辅助区域功能性植物生长,实现废弃尾矿的植物固定,是经济性高、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的尾矿绿色修复重要方法。然而,堆肥等物质添加在促进植物生长的同...查看详情
- 南海海洋所揭示中尺度涡对南大洋极端温度的增强效应2023/09/22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詹海刚团队,在中尺度涡影响海洋极端温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给出了中尺度涡增强南大洋极端温度的观测证据,揭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尺度涡对南大洋极端温度的影响正在加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南大洋贯通全球三大洋盆,对全球海洋环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南极绕极流是全球海洋中最强大的洋流系统之一,其强烈的斜压不稳定性导致活跃的中尺度涡活动。这些涡旋会改变海气界面的热交换以及热量在海洋中...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