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热带生态所在我国稻田和旱地土壤总有机碳的微生物代谢特征研究中获进展2023/09/22稻田是我国常见的农田类型,通常比相邻旱地具有更高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然而,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代谢特征尚不清楚。因此,解析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对设计适当的农田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固碳能力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流域农业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吴金水团队,在我国东部四个水稻分布气候区(中温带-黑土、暖温带-潮土、亚热带-红壤和热带-砖红壤)采用配对采样原则,随机采集了240对稻田和旱地表层土壤。科研团队在每个气候区随机选择10对稻田和旱地土壤加入18O-H2O.查看详情
- 上海光机所在相干调控的双向吸波器研究中取得进展2023/09/22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红外光学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董红星和张龙团队,在相干调控的双向吸波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工作采用双层ITO超构表面构造吸波器。这一吸波器具有双向宽带的微波吸收以及相干控制的可调谐性能,同时在可见光波段的平均光学透过率为78.25,可用作未来智能隐身光窗。相关研究成果以TransparentBilayerITOMetasurfacewithBidirectionalandCoherentlyControlledMicrowaveAbsorption为题,发表在《先进光学材查看详情
- 地球环境所等在保护性耕作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方面取得进展2023/09/22保护性耕作是缓解气候变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N2O)排放的影响存在较大争议。目前缺乏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性质、气候因素与农田土壤N2O排放之间的联系,而这些因素可能是造成保护性耕作措施N2O排放差异的重要原因。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并确定了影响N2O排放的重要预测因子。研究表明,免耕/少耕使N2O排放显著降低11,且这一效应在潮湿气候和土壤有机碳含量<20gkg-1的土壤中更加明显(图1)。作物覆盖和多样化的作物轮作查看详情
- 重庆研究院在内毒素及癌基因核酸及蛋白构象鉴别研究中获进展2023/09/22近日,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精准医疗单分子诊断技术研究中心基于固态孔器件在细菌内毒素、癌基因构象鉴别及蛋白与核酸特异性作用监测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Chemical Enginerring Journal、ACSAppliedMaterials & Interfaces和CoordinationChemistry Reviews上。 &ensp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强湖泊转化有机碳功能2023/09/22湖泊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节点。湖泊中有机碳的转化速度比土壤和海洋中的转化速度高1-2个数量级。湖水中有机碳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溶解性有机质(DOM),其蕴含的有机碳(DOC)约占水体总有机碳的70。因此,湖泊碳循环与DOM的迁移转化密切相关,并受DOM的组成特征控制。湖泊DOM的组成特征由流域输入、湖内产生和湖内转化三个过程调控,区域的气候条件、流域土地覆盖以及人类活动与水动力等均会影响以上三个过程,且影响途径是交互的。以往关于环境条件对湖泊DOM组成特征研究集中在局部区域,探讨少量几个因子的影响。而在大区域尺查看详情
- 兰州化物所高熵氧化物红外辐射性能研究获进展2023/09/22高温红外辐射涂层作为高效节能新材料,通过热辐射方式提高传热效率,在火力发电、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冶金和焦化行业颇具应用前景。近年来,高熵材料尤其是高熵氧化物具有可调控的主元组分和独特的晶体结构,使其在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领域备受关注。然而,鲜有关于高熵材料在高温红外辐射方面的研究报道。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低碳能源材料组高祥虎研究员团队在新型高温红外辐射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针对传统尖晶石氧化物在短波长红外区域发射率低、热稳定性不佳的问题,研究...查看详情